50余國家申請加入亞投行的驚人成績震動了世界,但少數潑冷水的聲音也隨之而來,它們有一部分是國內輿論場的。有點冷風,未必是壞事,它有助於刺激人們在成功時刻的警覺,避免驕傲自大。
然而對那些很荒唐的説法,還是要予以説明,以正視聽的。
比如有人從根本上否定中國發起成立亞投行,宣稱這是“虛榮”,對中國有害無益。一篇宣揚這種觀點的網上文章認為,向第三世界國家投資建設的金融風險太大,中國應繼續堅持把外匯盈餘用於購買美國國債。文章大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放貸原則,而且説中國幫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是為自己的産品出口培養競爭者。
寫這種文章的人似乎懂點金融的ABC,會用一些術語,但對涉及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的競爭,以及大國的實際成長歷程像是一無所知。世界經濟總體上遵從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普通經濟學,對這點有關作者也像是懵懵懂懂。
亞投行是國際關係在秩序層面的重要突破,這一點全世界都看清了。儘管它的後續意義並非是現成的,但這是個對中國非常有利的起點,各國政界和學界對此幾無疑義。
亞投行不是中國的國際開發銀行,它是國際多邊金融組織,有利益共用和風險共擔機制。包括歐洲主要國家和韓澳都進來投錢,如果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真是“爛生意”,莫非那麼多國家的決策者都是傻子不成?
所有大國都希望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有盡可能大的發言權,能夠在亞投行這樣的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坐“第一把交椅”,大家都夢寐以求。做這種“老大”當然意味著很多責任和麻煩,但收益也是成正比的,這是國際政治及經濟領域的基礎性邏輯。
許多中國人的對外心態通常來説自信不足,容易多疑,有時對成功也無所適從。一些人擔心參加亞投行的國家太多,其中有些國際上的博弈老手,它們有可能忽悠我們,“宰”我們,由於我們缺乏經驗,有這些憂慮應當説是正常的。
做大國需要學習,也要勇於實踐。所有大國都交過“學費”,但什麼都跟著別人跑,“學費”是不是更高?一次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上,美國因外交不太成熟,其威爾遜總統被歐洲人耍得暈頭轉向。但美國很快一步步成熟起來。
有意思的是,前些年中國出口盈餘賺的絕大部分外匯買了美國國債,受到輿論批評。國家也意識到那樣做的風險,努力把外匯多放幾個不同籃子。現在有了向外國基礎設施投資的新出路,這樣的多元化又被質疑,而且這兩撥批評者中,有一部分是同一批人。“為批評而批評”,似乎成了挺正經的營生。
在亞洲有的國家,中日就高鐵項目展開激烈競爭。中國在向世界各地推廣高鐵項目時,競爭者一直如影隨形,沒有一處中國能夠“白撿”。如果説這些項目都是“亂撒錢”“面子工程”,如何講得通?
中國為促進本國企業走出去,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國家金融引領本國企業闖世界,這是全球大國的共同經驗,也是唯一符合當今世情的金融現實。二十多年的國際實踐證明,這是中國迄今走得很成功的路線。
然而最後還要再説一遍,亞投行不是中國的“國開行”或“進出口銀行”,它是政府間的多邊金融機構,中國做它的“首席”,與對“進出口銀行”大幅增資,甚至再複製它一個,完全不是一回事。亞投行成功聚攏人氣不是為了虛榮,它具有重大政治意義。今後圍繞亞投行必將有諸多挑戰,但現有的成功就是成功,未來的成功需要我們盡最大努力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