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人大記者會上,關於中日關係問題的一問一答,耐人尋味。
日本NHK記者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提問時稱:“在日本有不少民眾認為中國是不是利用歷史問題作為武器來貶低日本這些年來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中傷日本在國際上的信譽。如果中國作為大國有寬廣的胸懷,是不是應該調整對日政策?”
這一問,倒是道出日本有些人、特別是右翼政客的心病。
本來,2015年是中日共同以史為鑒、共謀面向未來新局面的機遇之年。“大國的寬廣胸懷”,本應體現在反對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這個世界共識上,促使兩國人民站在同一邊,重新思考歷史,卸下歷史包袱。可是日本有些人的辦法確也令人糾結:一是碰到歷史問題就跳腳,以“利用歷史問題作為武器來貶低日本”倒打一耙;二是一碰到歷史問題就“驚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月29日舉行的眾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就對美國歷史教科書記載南京大屠殺一事表示“驚愕”;三是一碰到歷史問題就耍賴。所謂“安倍談話”,極可能回避“殖民統治”、“侵略”、“道歉”等關鍵措辭。安倍表示,“我想要發表的談話,(重點)不是要不要使用迄今為止被不斷重復的文字,而是安倍政權在迎來70年之際有何思考。”似乎美化日本的侵略歷史,掩蓋了罪行,日本才能走向光明的未來。
為此,王毅部長坦率地回答: “你剛才又提到了歷史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中日關係,所以我們不禁要問一聲,究竟原因何在?我想起一位中國的外交老前輩在這個問題上的主張,他認為,加害者越不忘加害於人的責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復曾經受到的傷害。其實,這句話既是人與人的交往之道,也是對待歷史問題的正確態度。日本的當政者在這個問題上做得如何,首先請捫心自問,世人也自有公論。70年前,日本輸掉了戰爭。70年後日本不應再輸掉良知。是繼續背著歷史包袱不放,還是與過去一刀兩斷,最終要由日本自己來選擇。”
這一答,針對著日本的“心病”,顯出了中國的心誠!
中國人最喜歡的經典是孔子的《論語》,我們從小就背誦。《論語》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如何能行動呢?
民無信不立,國無信怎麼立?國而無信,“其何以行之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日本是否認和淡化侵略歷史、繼續將那筆負資産背下去,還是真誠深刻反省侵略歷史、輕裝前行?我們將拭目以待。(葉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