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怎樣的孔子學院特約

時間:2015-01-21 08:23   來源:中國網

  人的言行是一切文明最真實的詮釋。如果人們把數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一個不講誠信不愛衛生不珍惜環境的民族連接在一起,我們就是再辦100所、200所孔子學院又有何用。

  作者:秦曉鷹

  一則瑞典停辦孔子學院的消息讓我思忖良久。相信對此關注的人不止我一個,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界。瑞典方面表示,此事與政治外交無關,純屬院長退休等一般事務性原因。中國方面則表示,全球有70多個國家有孔子學院,尚有正在申請的200所,瑞典一家退出尚屬正常。

  但僅就這則消息而言,無論是對幾年來努力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政府,還是對我等長期鍾情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界同仁來説,恐怕都不是什麼佳音,至少會使我們不爽甚至感到有點尷尬。

  那麼,為了儘量減少這種不爽與尷尬,我們自己是否也應該對創辦孔子學院,甚至是對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國門這個大戰略,加以悉心與虛心地考量呢?我與多位文化界友人就此交流過看法,眾人的意見表述有犀利潑辣的,也有溫潤平和的,但概括起來卻依然非常尖銳。即便是那些很有建設性的意見,在某些具體環節上乍聽起來仍然帶有顛覆性。

  我輩同仁一致認為,孔子學院的主業必須儘快從以漢語教學為主轉向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這種轉型是一種客現要求,這包括兩大因素。其一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際責任與國際擔當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沉重,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讓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國不但變得日益迫切,而且也較為人性化,較有説服力和歷史穿透力。其二,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存在某些具有雋永智慧的因素,它們對緩和當代世界的緊張局勢仍有著現實意義,對緩解人類在發展中遇到的世界性難題也具有一定的頓悟作用。

  正是因為有了以上這樣的客觀需求,我等以為,在以孔子學院為基地進行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時必須刪繁就簡、去蕪存菁、去粗取精。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即便是中國人終身浸淫於此恐怕也只能學個九牛一毛,更何況對像是外國人。因此,大可把基礎性傳播簡化為三大範疇,並且以這三大範疇為框架,收納一切可示範之經典。這三大範疇應該是:其一,(天行健)自強不息。其二,(地勢坤)厚德載物。其三,天人合一。也有人提出,還應有中庸之道內含的“和”文化,那就見仁見智吧。

  最後一條,也是眾人一直深為遺憾與憂慮的是,國人在當今世界上的負面形像,往往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播中受到外國人的置疑,很有跛足之感。也許有人説這是他們對“中國奇跡”羨慕嫉妒恨引來的中傷,是把中國妖魔化的陰謀。筆者對此種陳舊自欺的看法不屑評論。只是要鄭重地向有關決策層和決策人建議:在你們竭力向世界傳播與推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打造和提高中國的“軟實力”的同時,也要把全力以赴改善中國人的對外形象一齊“打包上市”。假貨的氾濫、造假的猖獗與商業上的失信,以及在社會公德上少數人毫無忌憚的醜行,這些都使中國人的形像在國外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傷。要曉得,人的言行是一切文明最真實的詮釋。如果人們把數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一個不講誠信不愛衛生不珍惜環境的民族連接在一起,我們就是再辦100所、200所孔子學院又有何用。

  總之,傳播孔子,今天就必有真孔學;傳播傳統,今日就必有真關照。對外宣傳得失與否,必以國內社會大環境為鋪墊為策應。古今一體,內外相通,方為孔子學院昌明之路也!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