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構想,為發展的中國和經濟復蘇的歐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共擁一塊亞歐大陸,互利互補,共用共贏,中歐經貿合作的列車注入了新動能。互聯互通,拉近了中歐距離;務實合作,提升了夥伴關係;迎接挑戰,增強了平等互信。
駝鈴破黃沙,揚帆搏巨浪。
中國與歐洲,共擁一塊亞歐大陸,同為世界舞臺“大塊頭”,命運相牽,親緣長遠。
歷史深處,絲路印記唸唸不忘;
順應時代,“一帶一路”聲聲迴響。
發展的中國和經濟復蘇的歐洲,已成為利益高度交融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讓中歐合作注入新動能,更強勁、更高端的共同發展新格局雛形初露。
開放之路:聯通引領發展
走進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晴空萬里。注目殘存的大理石圓柱,依稀可見羅馬大劇院昔日的榮光。2000多年前,古羅馬執政官凱撒,身著中國絲袍現身劇場,轟動一時。自此,絲綢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千金難求。凱撒的絲袍,正是經由中國絲綢之路而來。那時,從長安運到羅馬,最快也得200天。如今,從羅馬飛到中國,僅需十幾個小時。
從東到西,從陸地到海上,絲路本身就是一部全球互聯互通史。當下,這種聯通,又有了更新、更美、更廣闊的起筆:2013年,歐盟互聯互通項目強化了綜合性立體互聯互通網路;2014年3月,中歐共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開展合作的共同倡議;2014年北京APEC會議通過的《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描繪了2025年亞太互聯互通的遠景。
美好的規劃可期,務實的行動可見。
中國—歐洲,經貿合作的物流通道越來越多、越來越暢通,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正在拓寬、延展。
德國杜伊斯堡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集裝箱轉運地。這裡,是渝新歐鐵路的終點。每週有4班列車從重慶而來,兩班列車從杜伊斯堡而去。
這條2011年開通的國際線路,全長11000公里,經中國新疆、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杜伊斯堡,歷時14—16天,比長江水運加海運時間節約30—40天,運作成本只有空運的1/5—1/6。
“渝新歐鐵路克服了中歐間長距離障礙。它年輕,但貿易增長很快。”杜伊斯堡港口集團新聞官朱利安 波克興奮地説,習主席來訪給鐵路帶來了極高人氣,很多企業前來尋求合作。
“渝新歐鐵路開闢了空運和海運外的陸路新聯繫。”杜伊斯堡市長索倫 林克認為,中國現在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一帶一路”是個富有雄心的計劃,能讓中德企業均從中獲利。
不止一個渝新歐,蓉新歐、漢新歐、鄭新歐、西新歐……蘇州—蒙古—歐洲、義烏—馬德里,更多更新的中歐國際鐵路貨運線路正在開闢。
“只要我們雙方充實燃料,握好方向盤,中德合作之車一定能既跑得快,又開得穩。”敏銳地看出“一帶一路”利好的德國企業,已做好準備。
德國寶馬汽車公司投入20輛4係轎車,加入渝新歐鐵路試運作。以往進口車輛手續需花一年,這次只用了一週。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樂見渝新歐鐵路試運作取得圓滿成功,衷心祝願這一成功將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斷前行。”
自有國際貿易,就有海上運輸。海運,一向是中歐互通的主要渠道。分踞亞歐大陸橋兩端,中國和荷蘭是亞歐海運航線的起點和終點。歐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是歐洲經濟的晴雨錶。鹿特丹港務局亞洲區總經理安妮塔 范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