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歐合作新動能

時間:2015-01-16 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帶一路”的構想,為發展的中國和經濟復蘇的歐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共擁一塊亞歐大陸,互利互補,共用共贏,中歐經貿合作的列車注入了新動能。互聯互通,拉近了中歐距離;務實合作,提升了夥伴關係;迎接挑戰,增強了平等互信。

  駝鈴破黃沙,揚帆搏巨浪。

  中國與歐洲,共擁一塊亞歐大陸,同為世界舞臺“大塊頭”,命運相牽,親緣長遠。

  歷史深處,絲路印記唸唸不忘;

  順應時代,“一帶一路”聲聲迴響。

  發展的中國和經濟復蘇的歐洲,已成為利益高度交融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讓中歐合作注入新動能,更強勁、更高端的共同發展新格局雛形初露。

  開放之路:聯通引領發展

  走進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晴空萬里。注目殘存的大理石圓柱,依稀可見羅馬大劇院昔日的榮光。2000多年前,古羅馬執政官凱撒,身著中國絲袍現身劇場,轟動一時。自此,絲綢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千金難求。凱撒的絲袍,正是經由中國絲綢之路而來。那時,從長安運到羅馬,最快也得200天。如今,從羅馬飛到中國,僅需十幾個小時。

  從東到西,從陸地到海上,絲路本身就是一部全球互聯互通史。當下,這種聯通,又有了更新、更美、更廣闊的起筆:2013年,歐盟互聯互通項目強化了綜合性立體互聯互通網路;2014年3月,中歐共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開展合作的共同倡議;2014年北京APEC會議通過的《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描繪了2025年亞太互聯互通的遠景。

  美好的規劃可期,務實的行動可見。

  中國—歐洲,經貿合作的物流通道越來越多、越來越暢通,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正在拓寬、延展。

  德國杜伊斯堡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集裝箱轉運地。這裡,是渝新歐鐵路的終點。每週有4班列車從重慶而來,兩班列車從杜伊斯堡而去。

  這條2011年開通的國際線路,全長11000公里,經中國新疆、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杜伊斯堡,歷時14—16天,比長江水運加海運時間節約30—40天,運作成本只有空運的1/5—1/6。

  “渝新歐鐵路克服了中歐間長距離障礙。它年輕,但貿易增長很快。”杜伊斯堡港口集團新聞官朱利安波克興奮地説,習主席來訪給鐵路帶來了極高人氣,很多企業前來尋求合作。

  “渝新歐鐵路開闢了空運和海運外的陸路新聯繫。”杜伊斯堡市長索倫林克認為,中國現在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一帶一路”是個富有雄心的計劃,能讓中德企業均從中獲利。

  不止一個渝新歐,蓉新歐、漢新歐、鄭新歐、西新歐……蘇州—蒙古—歐洲、義烏—馬德里,更多更新的中歐國際鐵路貨運線路正在開闢。

  “只要我們雙方充實燃料,握好方向盤,中德合作之車一定能既跑得快,又開得穩。”敏銳地看出“一帶一路”利好的德國企業,已做好準備。

  德國寶馬汽車公司投入20輛4係轎車,加入渝新歐鐵路試運作。以往進口車輛手續需花一年,這次只用了一週。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樂見渝新歐鐵路試運作取得圓滿成功,衷心祝願這一成功將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斷前行。”

  自有國際貿易,就有海上運輸。海運,一向是中歐互通的主要渠道。分踞亞歐大陸橋兩端,中國和荷蘭是亞歐海運航線的起點和終點。歐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是歐洲經濟的晴雨錶。鹿特丹港務局亞洲區總經理安妮塔范徳萊恩坦言,國際金融危機後歐洲經濟不振,但“‘一帶一路’無疑是促進雙方經貿往來的推手,對我們而言,是利好,是機遇”。

  距鹿特丹不遠處,則是比利時最大港口、歐洲第三大港安特衛普。目前,中國貨物在安特衛普港的年增速達16.5%,遠超北美地區的5%。港務局局長埃迪布萊寧克斯最關注的是來自鹿特丹港的激烈競爭,“我們希望抓住‘一帶一路’機遇,找到新突破。我們已著手制定詳細的合作規劃,在新春後與中國大使館溝通。”

  道路互通,只是第一步。涵蓋基礎設施、規章制度、人員交流的全方位、立體化、網路狀的大聯通,正照亮“一帶一路”的未來。

  隨著亞歐陸路互聯互通建設的推進,俄羅斯與中國、歐洲的寬軌、窄軌不相容問題將逐步解決,中歐陸海快線也在緊鑼密鼓予以實施,各國進一步簡化清關手續,中歐鐵路貨運時間有望大幅縮短,中歐貿易和物流運輸這塊蛋糕,將會越做越大。

  機遇之窗:夥伴聚焦合作

  抓住機遇,或許有幸運的成分;創造機遇,則無疑有智慧的光芒。

  “一帶一路”作為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為沿線各國開啟了機遇之窗。貫穿亞歐大陸,東牽亞太經濟圈,西係歐洲經濟圈,中國與歐洲各國聚焦合作,經貿在原有基礎上拓展深化。

  互補,是中歐深化合作的關鍵;互利,是中歐長遠合作的基石。中歐經貿合作,相互促進成為一種新氣象,相互投資成為一種新常態。

  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技術引進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止是開拓市場,更加注重與外國企業互補合作,加大投資力度。華為在歐洲就有18個研發機構,2014年在法國擴建了研發中心,看中的是法國的應用數學研究、藝術設計優勢。“把全球的能力集中到中國來,再通過産品在全球銷售。”華為法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凱對中國“智造”信心十足。

  在比利時,有一個著名的箱包品牌——海格林。2011年,這家企業陷入困境。杭州力高旅遊用品有限公司收購了海格林品牌及其在歐洲的全部股權。如今,海格林的設計研發在比利時,産品全部在中國生産。中國企業從貼牌代工升級到經營品牌,而比利時人緩解困境的同時,也贏得了更廣闊的市場。海格林公司設計總監昆特森龐特告訴記者:“歐洲人都視中國為新的希望,海格林也在北京、杭州等地開設了旗艦店,未來我們的發展重心在中國。”

  在外向型經濟明顯的荷蘭,中荷合作對當地就業的推動不可小覷。截至2014年10月,中資企業在荷投資項目447個,其中綠地投資8億歐元,並購投資48.4億歐元,僱員8000名,間接創造就業崗位兩萬個。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綱要》更加堅定了中東歐國家搭乘中國經濟列車的信心。波蘭資訊與外國投資局局長斯瓦沃米爾馬伊曼滿懷激情地表示,“一帶一路”將聯結太平洋和波羅的海,通過中國與中亞,為中東歐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是波蘭第三大進口國和重要出口市場,2013年,波蘭的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9%,中波貿易額增速達21.6%。

  在佔中歐貿易份額近1/3的德國,《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200多項具體合作倡議,為兩國合作繪製了詳盡的“路線圖”。40多年間,中德貿易額增加至2013年的1616億美元,增長了近600倍。汽車、航空、通信等高附加值産品比重上升,加工設計、金融服務等領域貿易不斷推進。目前,已有82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安家落戶,2000多家中國企業在德國站穩腳跟。政府磋商、戰略對話、法治國家對話等兩國政府的60多個對話、合作機制運作順暢,為中德經貿發展、中德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告訴記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德國方面反響之積極,令他驚訝:巴伐利亞州一位聯邦議員多次向他和使館諮詢情況,研究如何使巴州中小企業從中獲益;北威州一家農業協會積極與使館探討,通過國際鐵路將高檔農産品出口到中國的可能性;作為中德國際貨運班列的主要合作和受益方,德國鐵路公司負責人多次強調,德鐵將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這一領域,中德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有著共同目標的合作夥伴。

  挑戰之旅:攜手同心互信

  巴黎,離香榭麗舍大道不遠的街區,標致雪鐵龍旗下汽車品牌DS的門店優雅低調,新推的車型卻頗為搶眼,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諮詢。

  而在2011年,由於嚴重依賴歐洲市場,加之歐債危機的影響,這家百年老店不得不出售多個主營業務,拋售諸多重要資産,甚至關閉研發中心。

  2014年初,隨著東風汽車和法國政府的入股,標致雪鐵龍解決了資金的後顧之憂,並與中國公司在技術、研發、生産和海外銷售上擴大合作。通過挖掘中國西部地區和人口500萬以下城市的市場潛力,集團旗下汽車銷量2015年預計達到80萬輛,有望在2017、2020年分別達到100萬輛、150萬輛。

  這是一場具有代表性的跨國聯姻。“如今,危機過去了,還有一項合作,已經走上正軌。”標致雪鐵龍中國及東盟區副總鄧磊鵬透露,未來標致雪鐵龍將與東風攜手,開拓東南亞市場。這再次證明,只有把握中國發展和歐洲經濟復蘇兩大進程帶來的合作機遇,以貿易為主要驅動力,打造更全面、更強勁、更高端的多引擎合作,中歐才能攜手迎接更多挑戰。

  “中國應當思考,如何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當前歐洲發展的進程結合起來,並儘快啟動落實計劃的具體會談。”法國戰略學會會長馬冀科誠懇地建議。

  “僅僅提供優質産品,已遠不能滿足歐洲客戶的要求,我們需要在整個合作模式上創新改革,包括政策傾斜、物流模式、資金支援等各方面。”中興義大利公司總經理胡坤正在思考的是,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資企業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成功。

  連續十年,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僅次於美國的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目前中歐貿易額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雙方緊密的經貿往來和對未來發展的共識,已為“一帶一路”的對接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德國致力於實施的“工業4.0”計劃與中國積極推進的“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有很多契合點,這無疑會成為兩國未來創新合作的重點。

  經貿往來,要看的,不只是數據。在“一帶一路”上,互信方能共贏,同心其利斷金。

  鄧磊鵬之前曾在中國工作,提及上海的老同事,他滿懷深情,“上海是我和中國同事並肩奮鬥的地方,只要公司需要,我願意隨時回中國工作”。

  在華為法國公司,80%是法國本地員工,華為法國高管強孫兵告訴記者,公司裏同事關係特別好,但有一次內部開會,法國員工的批評,讓他忍俊不禁:能不能別只是幫我們説好話?我們工作有問題,你得直接批評才行!

  在中興義大利公司,中興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用中意兩種文字書寫,張貼在辦公室進門最醒目的位置。在這裡,長期的溝通交流,也讓中外員工逐漸形成了一致的工作方式,而義大利本地員工和中方員工一樣,都能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企業要可持續發展,就得做當地政府眼中遵紀守法的經營者,在社會輿論看來是負責任的企業成員,在員工眼中是能夠提供穩定保障的僱主。”胡坤説。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