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7日發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譚浩為該報中文網撰寫的題為《油價暴跌對中國能源轉型的風險》的文章。文章説,2014年6月以來,國際原油市場經歷了價格的劇烈下跌。以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為代表的國際原油價格,已經從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位下跌到近期的接近每桶50美元,累計跌幅達到50%。中國輿論普遍認為,作為世界主要的原油進口國,本輪原油價格暴跌對中國是極大的利好。
根據中國2013年的原油進口量(2.82億噸,約合21億桶原油)計算,理論上國際原油價格每桶下降1美元,將為中國每年的石油進口節省約21億美元。對中國經濟整體而言,油價下跌有利於抑制通脹、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提供空間。對於普通消費者,特別是有車一族來説,儘管國內油價調幅遠低於國際油價下跌幅度,但油價的下調還是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少實惠。
上述這些都是對中國顯而易見的好處。話雖如此,國際原油價格的劇烈下跌也孕育著一些不可忽視的負面因素。在這些負面結果中,有的可能不會在近期顯現。但是,即使不考慮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從1980年中期算起到本次油價下跌前,國際原油市場也經歷了至少5次大的油價波動週期。面對具有很強週期性的國際原油市場,討論這些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應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然而,對中國而言,國際油價暴跌也存在至少6個潛在風險:
首先,油價下跌將會刺激油製品的使用,給中國造成更大的能源和環境壓力。例如,大排量汽車將會重新變得具有吸引力;原本在高油價下不具有經濟性的生産領域將會重新被考慮。這樣的結果是,有限的石油資源將有可能被用於低效率的用途。這些將會使中國致力於提高能源效率、達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變得更加具有挑戰性。
其次,石油價格的下跌可能會阻滯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勢頭。在過去5年間,高油價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一大批新能源技術的迅猛發展,而未來幾年將是許多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能源使用方式大規模轉變的關鍵時期。以美國為例,電動汽車電池技術不斷突破,僅2014年就有至少20款新的電動汽車成熟上市。在中國,乙太陽能、風能、智慧電網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在新能源産品的生産和應用上取得國際領先地位。高油價,不僅為投資這些新技術帶來巨大商業價值,也間接地提供了發展新能源的輿論和政策環境。反觀自1986年開始的長達20年的低油價,一批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中催生、當時被認為極有前途的新能源技術,在這期間並沒有機會得到持續投資進而商業化,很多就此偃旗息鼓。事實上,有評論認為,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本輪油價下跌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以石油為代表的舊能源同以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規油氣為代表的新能源之間的世紀博弈。打壓新能源,使新的能源技術和商業模式無利可圖,是沙特等主要石油出口國能夠容忍油價巨幅下跌一個不能排除的動因。可以預見,如果這樣的戰略意圖得以達成,新能源將在短期內失去競爭優勢,能源創新的速度將會減緩,石油價格最終也會再次攀升。
再次,石油價格的快速下跌,會對地區和世界局勢增添不少變數。一方面,由於油價下跌,石油在世界能源系統中的比重將會增加,這將為石油國家、特別是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國家增加在世界舞臺上的政治砝碼。另一方面,石油收入的減少可能會對俄羅斯、委內瑞拉、尼日利亞這樣財政嚴重依賴石油出口收入、同時財政基礎又極為脆弱的國家造成國內政治的不穩定,甚至波及其他國家。例如,部分學者認為上世紀80年代的低油價,使得前蘇聯沒有辦法獲得大量的出口收入,導致其投資和社會福利的支付能力都受到限制,成為引發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的一個誘因。當然,這一事件的長遠影響見仁見智,而且高油價也同樣會引起地緣政治的變化。本文想説明的是,原油價格的漲跌是一個在國際政治中引發風險的重要變數。
其四,對中國國內能源行業而言,隨著“便宜石油”時代的來臨,中國對石油的進口會進一步加大,中國經濟會進一步捆綁在進口石油上。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自2014年7月,中國原油進口已經顯示出明顯的增長勢頭。2014年8月和10月,原油進口都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7%以上。特別是2014年11月,中國從俄羅斯的原油進口更是暴漲65%。儘管有分析認為這些增量的一部分被用於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但是可以預見,國際石油價格的下跌可能會對中國通過能源供給多元化促進能源安全政策的有效實施造成負面影響。
其五,石油價格的暴跌會引起石油相關金融資産的風險。油企和其他能源公司的股票可能會進一步下跌,能源類債券和衍生産品面臨風險,甚至像委內瑞拉這樣主要石油出口國的國家債券也有違約可能。在目前美國價值1.3萬億美元的垃圾債券市場中,能源債券已經佔到16%。考慮到能源類金融資産的重要性,石油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可能會波及世界金融體系的安全運作。
其六,對普通消費者而言,上游市場原油價格下跌帶來的好處並不會如想像的那樣大。以航空公司為例,由於航空燃油成本通常可以佔到航空公司運營成本的三到四成,在國際原油價格下跌50%、國際航空燃油價格已跌去三分之一的今天,理論上我們應該迎來機票的大幅降價。而事實上,除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航空燃油附加費下調外,機票價格並沒有受到原油市場價格下跌的太大影響。這是由於俗稱“價格上漲有慣性、價格下降有粘性”的價格調整行為決定的。與在成本上漲時急於提高售價不同,在原材料價格下跌時,企業除非是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否則很難有把節約的成本讓渡給消費者的動力。通常,這部分利益會被用於利潤分配,或者企業的再投資上。
如何應對和化解這些由於油價下跌帶來的潛在風險?在國家層面,在本輪原油下跌中提高的成品油消費稅需要像政府承諾的那樣,真正用於節能環保和支援新能源發展,並且做到資訊公開。從企業角度,無論是新能源公司還是傳統能源公司,需要考慮“人棄我取”的反週期戰略。對能源企業而言,不能因為油價的下跌而放棄對新能源的投入,而是領先一步、進行必要的技術儲備和産能投資,不僅是多元化抗風險的要求,更是培育在下一個週期中競爭優勢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