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軌道科學公司28日的一次貨運飛船發射任務以火箭剛一升空便發生爆炸告終。這團火球不但燒燬了昂貴的設備,也使美國航太局力推的航太運輸私營化進程遭遇尷尬。對於技術密集型的航太工業來説,商業化雖不失為一種選擇,但要真正走上這條道路仍需時日。
這次發生事故的是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安塔瑞斯”號運載火箭,上面搭載的“天鵝座”飛船原計劃要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這家公司是為數不多獲得美國航太局認可的航太運輸承包商,此前已執行過兩次相關發射任務。對急於擺脫“俄羅斯依賴症”的美國航太局來説,這次失敗無疑會引來對航太運輸私營化過快的擔憂。
自2011年美國太空梭全部退役後,美國這個航太強國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人員就不得不依靠俄羅斯的載人飛船。對此,美國航太局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商業化,讓私營公司來發展相關運輸載具,並實施發射任務。
此次事故當然不會否定商業航太的發展方向。在航太局的推動下,以往只有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大公司才能參與的重大航太項目,現在已開放給更有活力但規模小得多的企業,這不但能讓美國更快地恢復獨立的航太運輸能力,也有助於未來將發射任務成本進一步降低。
但從全球看,航太工業大都依然得到各國政府的有力扶持,這是其工業特點,也是航太發射的高技術、高投入和高風險性所決定的。私營企業雖然在成本控制、運作靈活等方面更具優勢,但在技術底蘊、人才匯聚、基礎設施運用統籌等方面仍有欠缺,這或許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其承擔運載宇航員升空等任務的可靠性。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現在的大型國際空間站,航太工業一直是各國凝聚各類尖端技術的領域。對一個國家來説,它的價值目前還不能完全用市場標準去衡量,如何安全地完成每一次發射任務並獲取更多前沿領域的科研經驗,或許才是當前的重點。 (張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