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日出版的《參考消息》報道,【英國《經濟學家》週刊網站8月9日文章】題:韓國的軟實力:肥皂劇、電子遊戲和流行音樂
從《江南Style》和電子競技運動,到泡菜味速食麵,全世界正熱切消費韓國的文化輸出。去年,韓國依靠流行文化出口大賺50億美元。該國計劃到2017年將這一數字翻一番。
1985年,韓裔美國記者、新書《韓國之酷的誕生》的作者洪又妮到了首爾,那時,韓國並不時髦。該國音樂人曾被審查制度“封口”,街頭賣藝被視為一種抗議形式一度遭禁,戲劇“守舊且乏味”。
在接下來的6年中,洪又妮見證了該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時期,那是“介於貧窮與富有之間的痛苦時期”。她回憶了當時的怪現象:新富起來的女子在魚市身穿貂皮大衣;她家的公寓———一個高檔區域中最高檔的公寓———頻繁停電。
在這個看似前途無望的處境中,韓國成功超過了日本,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風尚引領者,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洪又妮採訪了巨星、廚師和文化評論家。她發現,在一定程度上,“酷”是可以製造的。韓國的“酷”是文化出口“機器”的一個副産品,該“機器”在20世紀末被創造出來,此後一直得到政府的扶持。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韓國依賴大企業集團的一個弱點,當時的總統金大中對此作出的反應是推動資訊技術産業和內容産業(影視、流行音樂和電子遊戲)的發展。企業倒閉或重組:三星轉向數字電視和手機。洪又妮説,沒有那場危機,可能就沒有“韓流”———近十年來席捲亞洲各地的韓國文化潮流。
針對新創辦企業的稅收激勵和政府資金支援了電子遊戲産業發展。該産業所帶來的國家收入現在是韓國流行音樂的12倍。但音樂也從政府扶持中受益。2005年,政府啟動了一筆1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用以支援流行音樂産業。唱片公司招募一些青少年,對他們進行幾年的艱苦培訓,然後再讓他們公開亮相。
的確,創造力可能因為這種工作理念以及與之相伴的對失敗的恐懼而受到限制。但這一弱點已被轉化為優勢:“保守”如今對該出口市場來説是一種有意使用的策略,比如,電視劇聚焦戀愛和家庭角色。
洪又妮形容韓國的文化策略是“一場全面的兩棲攻勢”。她採訪了一些幕後之人:一位官員在法國各地組織了“快閃”行動,並要求舉辦韓國流行音樂會;另一位官員在一個外交郵袋中將第一部所謂的韓劇《愛情是什麼》偷偷帶入香港。
這場“攻勢”取得了效果。日本現在利用韓國模式作為靈感:啟動了一筆5億美元的資金,投資于“酷日本”,這可能是説明該國作為風尚引領者的影響力不斷衰弱的最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