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壓力與歐盟的算計

時間:2014-07-29 10: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歐盟承受的壓力在持續增加。馬航事件之後,在制裁俄羅斯問題上,美國主流媒體頻頻刊發措辭嚴厲的文章,敦促歐盟趕緊與美國保持一致。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之下,歐盟該怎麼辦?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歐盟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是俄羅斯能源的大買家、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投資來源方,而2013年歐盟的對俄商品出口額只佔其總額的7%。制裁俄羅斯,歐盟雖然會受影響,但最大的輸家卻必定是俄羅斯。美國或許抓耳撓腮也想不明白(或許是不願明白),為什麼歐盟遲遲不肯動手。

  這個問題真的不難回答。世界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割的不是自己的肉,美國説起來當然風淡雲輕。歐盟卻要思量再三:這個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雖説2013年歐盟對俄商品出口額所佔比例不高,但是也高達1200億歐元。不得不提的是,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佔據歐盟對俄羅斯銷售額的1/3,大約360億歐元。而且,德國的東歐經濟關係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約有6200家德國企業在俄羅斯開展業務,在當地有200億歐元投資,還有30萬德國國內就業機會依賴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

  雖然美國在大洋彼岸急得跳腳,歐盟卻似乎還沒有想好自己願不願意付出這代價。

  除了考慮到自身的經濟利益之外,歐盟的猶豫和謹慎與其一直以來對烏克蘭的態度是一脈相承的。在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問題上,歐盟似乎一直在猶豫。《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法裏德扎卡裏亞評論到,歐盟與烏克蘭的談判曲折前進,然而,歐盟在提出各種要求的同時卻不願真心付出,最終導致了烏克蘭此刻的亂局。扎卡裏亞的語氣似乎過於尖銳了些,不過,歐盟對於烏克蘭的定位似乎還沒有清晰到28個國家可以一致行動的地步。

  當然,也有人議論,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已經剪不斷、理還亂。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的能源、資本等與歐盟多個國家的大財團織成了一個巨大的關係網,而這些大財團與各國政壇的緊密聯繫早已眾所週知。這一切,讓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更加縮手縮腳。

  馬航事件之後,美國抓住時機站上道德高地,對歐盟的施壓力度明顯增加。可惜,由28個完全不同的國家組成的歐盟必須考慮清楚:對俄羅斯制裁必將付出代價,他們究竟願不願意付出這個代價?這個代價,究竟值不值得?(張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