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日本明治時期軍國主義思想形成過程中,有一批宗教及教育界人士發揮了重要作用,元田永孚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擔任明治天皇的侍讀官,並參與起草了《教育敕語》。(資料圖片)
右圖:甲午戰爭爆發前一年,日本加速備戰步伐。僅1893年9月之後,日本海軍就有“吉野”、“秋津洲”和“橋立”三艘巡洋艦服役,進一步改變了中日海軍力量對比。圖為停泊在神戶港內的“秋津洲”艦。(資料圖片)
在日本,繼16世紀豐臣秀吉提出“大日本”構想之後至德川幕府末年,日本的“神國觀念”及其派生的“統治宇內”思想已經普遍存在,並直接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政權。1868年初,明治天皇睦仁剛剛登基,就開始推行“武國”方針。當年2月8日,日本天皇政權就對外發佈《外交佈告》,確立了“大力充實兵備,使國威光耀海外萬國”的戰略方針。
日本的戰略規劃實施的階段目標為:第一步,先佔領朝鮮,吞併琉球;第二步,侵佔中國的東北和臺灣;第三步,以此為跳板,向中國大陸進攻;第四步,進軍歐美,“經略進取萬國”,進而稱霸全世界。為了實施大陸政策,日本週密計劃,統籌安排,舉國行動,文武並進,一步一步走向“脫亞入歐”、“統治宇內”的目標。
思想控制:灌輸軍國主義理念
日本政府首先堅持思想引導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對外擴張的戰爭文化建設和積累。
1879年,明治天皇將位於東京千代田區九段的“東京招魂社”更名為靖國神社,目的是祭祀戰爭死亡者靈魂。靖國神社在培養日本國民的軍國主義精神、灌輸侵略擴張的戰爭意識、宣傳寧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甲午戰爭之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靖國神社成為日本政府動員民眾參加對外侵略戰爭的重要設施。
為向國民宣傳對外侵略擴張的國策,日本政府還從抓學校教育著手。主導這項工作的人是神道主義者元田永孚。日本政府及其御用學者首先從思想觀念上為侵略擴張尋找精神支柱,提出:日本是皇國,皇國就是神國,神國就應該“統治宇內”,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並把這些觀點和思想灌輸給日本國民,以爭取全體國民支援實行“取償東亞”的政策。
1880年,日本制定了《改正教育令》,及時強化了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權,同時開闢了國家干涉教育內容之通道。1881年又公佈了《小學校教則綱領》,十分明確地規定學校以“培養尊皇愛國之志操為旨”。與此同時,還制定了《小學校教員心得》等條例,強化教師的思想教育,樹立國家主義至上的理念。
1882年,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義公佈了“軍人敕諭”,強調軍人的武士道精神首先要忠誠于天皇,使軍隊成為軍國主義的有力工具。
1888年,又制定了《軍隊內務書》,徹底強化兵士必須服從的精神教育,宣揚“日本刀”、“日本魂”,大力鼓動日本軍人為侵略擴張戰爭而積極拼命獻身。
1890年,日本又創設了金鵄勳章,以鼓舞軍人敢戰之士氣。同年10月30日,天皇又正式發佈《教育敕語》,命令國民遵守武士道、神道精神。
這些制度的建立,不但大大加強了對國民和軍隊的教育,還為日本政府掃除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思想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