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經濟,從“未來之國”到“金磚時代”

時間:2014-06-16 16:35   來源:新華國際

   站在雷米要塞往下望,在裏約熱內盧乃至全巴西最著名的科帕卡帕納海灘邊上,矗立著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而在沙灘上閒逛的遊客看不見的是,在這些高樓後面的山坡上,是連綿成片的貧民窟。在雷米要塞上看見的景象,會讓你對巴西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這是一個經濟總量一度排名世界第六的國家,物産豐富,得天獨厚;但同時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貧富懸殊,兩極分化。

   上帝寵愛的小兒子

   地處南美的巴西幅員遼闊,總面積達85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大陸的一半。人口接近兩億,也差不多是南美總人口的一半。更讓人讚嘆的是,巴西礦藏豐富,鐵、鎳、錳、鋁礬土、鉛、錫、鈮等儲量均居世界前茅。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黃金礦和石棉礦。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型油氣田,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森林覆蓋率達57%,亞馬孫雨林號稱“地球之肺”。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

   從巴西1822年獨立至今,就不斷有人重復這麼一句話:巴西是上帝寵愛的小兒子。意指上帝偏愛巴西,將最富饒的土地和最豐盈的物産都給了巴西。1941年,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出版了《巴西:未來之國》,雖然並非恢弘巨著,卻給巴西貼上了最恰當的標簽———“未來之國”。

   為了將“未來之國”變為“現實之國”,巴西人近200年來進行了不懈努力。特別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巴西在瓦加斯等人的帶領下,通過進口替代戰略,逐步實現了經濟現代化。

   1964年,巴西軍人認為文人政府治國不力,發動政變成立了軍政府。但與許多國家軍事政變後經濟發展停滯不同,巴西軍政府時期勵精圖治,基本延續了1930年以來文人政府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基本方針,舉國興建基礎設施,經濟蓬勃發展,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被外界認為是“經濟奇跡”。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軍政府行將交權之時,巴西已經躋身世界十大工業強國之列,礦産開採、飛機製造、石油勘探、新能源開發等領域均有亮點。所以,儘管今天的巴西民眾譴責軍政府時期的專制和暴虐,但對軍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留下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遺産,卻也是心存感念。

   大力神盃“拯救”巴西

   不過,儘管巴西政府在經濟領域千方百計施展手段,但是它同許多拉美兄弟國家一樣,面臨的一個根源性問題始終難以解決,那就是:從19世紀開始逐漸滲透的外國資本造成技術控制和市場擠佔,對巴西本土製造業的正常發育形成了巨大的鉗制。同時,巴西政府長期奉行“進口替代”戰略,對本國工業實行過度保護,造成了一種缺乏效率、不具備競爭力和出口能力的工業結構。長期的“獎出限入”政策,導致巴西工業技術落後,産品競爭力不僅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也落後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因此,隨著民眾主義勢力的抬頭,政治民主化並沒有促進經濟增長,反倒在一段時間裏拖了後腿。20世紀90年代初,巴西逐漸陷入惡性通貨膨脹泥潭。從1990年開始,通貨膨脹率連續三年以月率80%的速度飆升。許多老華僑心有餘悸地告訴記者,那時候的錢真是好掙,每天都得拿麻袋來裝,但是必須趕快換成美元,否則過幾天就不值錢了。

   1993年底,社會學家費爾南多恩裏克卡多佐擔任財政部長。他大刀闊斧實行“雷亞爾計劃”,把巴西從惡性通脹泥潭中拉了出來,為日後的經濟改革與發展奠定基礎。1995年,卡多佐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當選巴西總統。1995年至2002年擔任總統期間,卡多佐一方面推動國有企業民營化,積極引進外資;另一方面著手進行多項重要社會改革,為他的繼任者盧拉總統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巴西世界盃開戰之際談“雷亞爾計劃”,有一段軼事值得一提。卡多佐多年後認為,“雷亞爾計劃”能夠成功實施,與1994年巴西隊贏得美國世界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年,巴西隊點球戰勝義大利,贏得大力神盃,巴西足球在沉寂20年後再次爆發,綠茵場上的勝利讓巴西人民看到了自己仍然可以成就偉業。當時巴西國內媒體評論説:“人們預言,這種勝利可以一直貫穿到巴西生活的各個角落,包括經濟。”於是,“雷亞爾計劃”在升騰的國民信心中推出,從通脹中拯救了巴西。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