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小學電腦課程老師最近是輕鬆不起來了。根據英格蘭地區新的中小學課程修訂方案,今年9月起電腦編程語言將成為必修內容。方案要求學生自5歲入學即開始學習編程,11歲前能夠設計簡單應用程式,高中畢業可以編程解開數獨問題。為了能夠落實該教學內容,英格蘭地區3萬多名中小學電腦課程教師已開始“惡補”編程教學。
此前英格蘭地區中小學電腦課程主要是教學辦公軟體,被多方詬病為“呆板無聊無用”。因此,英國政府在2012年廢止了舊的電腦課程,宣佈2014年為“編程之年”,旨在全面加強電腦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
實際上,英國並不是第一個將電腦編程課開到小學的國家,被譽為“波羅的海矽谷”的愛沙尼亞去年已將編程列為中小學必修課。在美國,去年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一小時編程”活動,包括通過網路教授《植物大戰僵屍》《憤怒的小鳥》兩款經典遊戲的編碼技術等,號召全美教師向學生介紹電腦基礎編程知識,包括紐約在內的多個城市已將編程教學列入中等學校教學計劃之中。
英國教育大臣邁克爾 戈夫認為,電腦語言是“未來的語言”,提前做好準備有助於年輕人在未來競爭中佔據優勢。不過出乎人們預料的是,在語言教學的“陣地”上,電腦語言的對手變成了人類的語言。英國倫敦科技城主席喬安娜 希爾德近日撰文拋出“法語無用論”,倡議在學校中“讓電腦語言替代法語課程”,強調“實用電腦技能”才是未來競爭中讓孩子立於不敗之地的有用工具。
實際上,由於英語在全球的廣泛使用,英國人外語能力不足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在14個歐洲國家中英國的青少年外語能力排名最後。不僅如此,外語教學在英國中高等教育中也備受冷落,外語類專業日漸邊緣化。不過,英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發現,70%的英國企業要求員工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針對外語教育萎縮、勞動力市場中外語人才短缺等問題,英國雖試圖恢復外語教學的地位並採取一定措施,但仍顯力有未逮。
重視前沿科技的教育固然是件好事,但忽視人文素質培養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對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接受和包容,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不能僅從功利角度衡量利弊。英國薩裏大學法語教師道恩 馬利認為,學習外語所收穫的不僅是語言知識,也是與他國人溝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過語言學習,可以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這將極大地豐富我們的生命。同理,電腦程式語言也不僅僅是工作的加分條件,還是邏輯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加油站。
同是“語言”,一個是“人文之鑰”,一個是“科技之匙”,並無優劣之分,也不應相互替代。電腦時代的教育目標,需要人們深入思考。(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