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重返”非洲傾向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法國出兵中非,再次表明歐洲大國有重返前非洲殖民地的傾向。歷史上,非洲國家曾是英法等歐洲國家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進入非洲沿海。19世紀80年代前後,英國和法國發起“向內陸進軍”行動,到19世紀初,兩國在非領地面積之和超過非洲陸地總面積的80%。但二戰結束後,非洲迎來獨立潮,英、法殖民體系一步步坍塌。儘管如此,英法對非洲大陸的殖民地情結一直難以割捨。美國《外交政策》2010年7/8月刊的一篇文章曾對法國的這種情結有過揭秘。文章稱,當巴黎意識到非殖民化是歷史的必然時,它策劃了一個政治天才的傑作:進行所有撤出非洲所必需的工作——但事實上未移動一寸。戴高樂將軍的一個心腹謀士策劃了這個方案:安排信得過的非洲政客(有些還擁有法國國籍)就任14個新國家的首腦並且繼續經營公司。文章還稱,這些新獨裁者能夠心安理得,因為駐紮在非洲大陸的法軍能夠及時趕去援助他們。據了解,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法國先後同8個非洲國家簽訂防務協定,同23個非洲國家簽訂軍事合作或技術援助協定,向非洲派遣了1000多名軍事顧問,在6個法語非洲國家長期駐軍。由於歷史上多次出兵介入非洲內亂,法國得到“非洲憲兵”稱號。但法軍以往的軍事干預效果並不好,後來,法國幾任總統都表示不再做“非洲憲兵”。2007年薩科齊就任總統後,法蘭西的“非洲情結”重新活躍,“非洲憲兵”的基因重新激活。
在英國看來,非洲也是維繫其全球外交的重要部分。英國國會議員仍定期討論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的事務。近幾年,英國加快重返非洲步伐,不斷通過貿易和國防協定以及英聯邦對十多個前非洲殖民地保持巨大影響。英國的一些援助方案也被解讀為“重返非洲”的舉措。而在法國的歷次干預中,英國常充當幫手,比如2011年介入利比亞,今年初為法國在馬利提供C-17運輸機。
德國也曾是非洲的宗主國。據德意志廣播電臺報道,德國在1883年至1917年間也曾搶到過多處殖民地,比如坦尚尼亞、盧安達、喀麥隆等。“德國之聲”稱,德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將非洲大陸的國家納入視野。如今,開展對外經濟往來的德國企業中,21%與非洲有業務聯繫。事實上,德國也不斷通過援助加強存在,特別是在前殖民地國家。
中美才是主角?
在針對法國出兵中非的動機分析時,美國《紐約時報》稱,奧朗德這麼做是為了重鑄法國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因為它往昔的輝煌遭到有著巨大優勢的中國和其他盯著非洲石油和鑽石資源國家的挑戰。事實上,現在的非洲大陸呈現出群雄逐鹿的局面,迦納專欄作家阿瑟 肯尼迪認為,當前的新爭奪似乎主要是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展開,但法國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被認為是新世紀以來經營非洲最成功的國家,美國表現也很顯眼。由於歷史原因,非洲是美國全球戰略版圖上最弱的一環。按照美國學界的看法,非洲一直處於美國外交的底層,直至2002年,美國才因非洲巨大的石油儲量有利於其實現能源多元化戰略而開始真正關注,而這時它發現中國在非洲已赫然存在。此外,前幾年連續召開了韓國-非洲峰會、印度-非洲峰會、土耳其-非洲峰會,甚至越南-非洲峰會。這些都讓老牌歐洲國家坐不住。各大國重視非洲是有原因的。非洲,曾被視為“黑暗的大陸”,冷戰時期,美蘇的爭奪使其價值得到提升,但那時的非洲仍被視為“邊緣地區”,只是在冷戰思維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陷落”可能會導致更多國家和地區陷落,這才引來美蘇不遺餘力的爭奪。直到2000年,英國《經濟學家》雜誌還聲稱非洲是“絕望的大陸”。但10年後,《經濟學家》卻將非洲稱作“希望之洲”。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2年10月公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全球20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中11個是非洲國家。這種蓬勃發展的速度有助於中産階層的迅猛壯大,也是歐洲投資者眼中巨大的消費市場。“對法國來説,非洲現在是個整體”,法國發展署約翰內斯堡地區負責人讓 米歇爾對《環球時報》説。英、法在非洲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介面”方面。在政治層面上,非洲大多數國家沿用了英、法的政治體制,和前宗主國有更多“共同語言”。特別是法國,同非洲有著剪不斷的聯繫,法屬非洲也是法國在海外傳統影響最深、經營時間最長的地區。以《環球時報》記者去過的剛果(金)和剛果(布)為例,兩國不僅官方語言是法語,道路、建築、習俗都與法國相同,國家精英也基本在法國學習,他們心中的聖地是巴黎。不過,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儘管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至今依然能夠看到歐洲國家的傳統影響,但作用明顯呈下降之勢。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安全與發展問題專家阿琳 勒波夫説,“就能力而言,法國還有很多欠缺”,“在法國所展望的自身全球大國形象和真正干預力量之間存在很大落差。”法新社也稱,令人不解的是,法國在國際舞臺上採取不尋常的“好戰”立場正趕上它似乎處於衰落之時,如難以滿足其軍事預算,喪失了經濟影響力等。
賀文萍説,歐洲重返非洲,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一是非洲國家的自主意識普遍增強,沒那麼容易被擺布;二是非洲國家的可選擇性大了,新興國家有資金優勢,有與非洲類似的發展經驗,而且互為大市場;三是非洲形勢比較複雜,比如在反政府力量中摻雜了很多外來因素,歐洲的進入很果斷,但不能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本報駐外記者 王芳 孫微 紀雙城 青木 苑基榮 陶短房 ● 馬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