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6日,日本由外務省出面,首次舉辦由13個環太平洋、印度洋國家參加的海上安全論壇,與會國包括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孟加拉、葉門、吉布地等。這些國家都地處海上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
根據日本官方的説法,此次會議的主題是確認太平洋及印度洋海上交通的重要性,重點討論“支援新興海洋國家能力建設”問題,目的是加強對日本至關重要的馬六甲海峽、索馬利亞海域等海上運輸通道的安全。但幾乎所有日本主流媒體在報道此次會議時都認定,日本政府主辦此次活動意在通過加強與南海、馬六甲海峽等海上交通要道毗鄰國之間的合作,“牽制”正不斷擴大海上影響的中國。
一個時期以來,特別是日本首相安倍上臺以來,但凡日本政府的外交活動有一些大的動靜,日本媒體往往少不了將其解讀為“牽制”中國。對於日本的外交佈局和謀略是否旨在“牽制”中國或者包含對華“牽制”的成分,日本官方對外正式錶態大都語焉不詳,或者諱莫如深。但日本的許多外交言行卻足以使我們做到“心中有數”。
本來,日本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島國,關心海上交通安全無可厚非,舉辦以非傳統安全為主題的國際海洋會議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實際上在維護關鍵海運通道安全、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方面日本和中國有共同利益。不過,日本的海洋戰略顯然更多地把“中國因素”當成了挑戰,而不是能夠帶來合作的機遇。如此一來,日本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強化對外海上安全合作時,圍繞“中國因素”,對一些國家搞了不少“拉攏”、“挑撥”等小動作,希望借此實現所謂對華“牽制”、“包圍”。
就在上述海上安全論壇開幕之際,日本外務省政務官城內實在談到海上爭議問題時聲稱:“任何通過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都是不可容忍的。重要的是通過國際法維護海上秩序”。聯想到中日釣魚島之爭以及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做法,日本高級官員的這類表態分明是在對中國含沙射影,兜售海洋版“中國威脅論”,同時又把日本打造成“海上秩序維護者”的形象。日本希望通過雙管齊下——佔據“道德制高點”和慷慨解囊為有關國家提供海上安全援助,達到“牽制”中國並進而奪取在海上爭議和海上安全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優勢地位的最終目的。
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指出的, “中方開展正常的海洋活動符合國際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一些國家人為製造緊張和威脅,是為自己擴大軍事作用製造藉口。”中國在捍衛自己的領土主權和正當的海洋權益的同時,一直主張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處理有關海上問題,在問題解決之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並加強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
在海洋問題上,最應受到牽制的,不是中國,而是下面三類國家:一是拒不承認對外侵略歷史的國家,日本在這方面“當仁不讓”;二是主動在海上挑事的國家,在這方面很容易讓人想到日本、菲律賓等國;三是在國際上到處傳遞負能量的國家,在這方面,日本、美國等國難脫干系。對這樣的國家如果不加以牽制,世界無寧日,地區無安全,國際無互信,合作無保障。
海上安全應該是各國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而不是日本等個別國家基於“零和遊戲”的所謂“安全”。鑒此,日本與其花心思琢磨如何搞對華“牽制”,倒不如多下些工夫與有關國家商討如何合作共贏。 (作者賈秀東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