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國和歐洲國家來講,實現這種目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世界經濟展望》曾經分析了歷史上發達國家解決主權債務危機的經驗。其中,一種選擇是通過緊縮財政支出,依靠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最終消化主權債務。一戰後的英國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另一種選擇是通過提高通脹率把主權債務轉嫁出去,二戰後的美國就是這樣做的。眾所週知,英國由此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美國由此確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與歷史上的主權債務危機相比,現在的發達國家主權債務中外國投資者持有的比例更高。只要能夠推高通脹率,發達國家的主權債務負擔率就可以近乎無成本地降低到正常水準。
近來,發達國家政府、經濟學家,包括國際經濟組織在內對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南歐國家的一致建議是不要選擇緊縮財政的出路。9月12日一名美國經濟學家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別押注美聯儲不會推高通脹”也許能為此提供另一個注腳。
在傳統的資本主義封閉經濟體系中,消費不足與經濟危機源於不合理的資本與勞動分配機制。而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不合理的資本與勞動分配機制不再簡單地表現為一國之內的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關係上,而是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係上。在這裡,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僅取決於國際競爭力,而且還取決於國際分工背後的規則與制度。發達國家通過主導國際分工的秩序從而決定了全球財富的分配,討論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不能脫離國際分工的秩序與財富分配機制,這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危機的新發展。
考慮到美國實體經濟開始步入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日本的“安倍經濟學”開始提振投資者的信心,歐洲債務危機趨於穩定,發達國家未來將面臨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選擇。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合理選擇;但從新興經濟體的角度看,這可能會誘發新的風險。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新興經濟體的高速增長吸引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同時也推高了這些國家的資産價格。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迅速採取了大規模經濟干預政策,這些國家的資産價格並未出現真正調整。在實體經濟率先復蘇的背景下,國際資本繼續流入。
近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勢頭已經放慢。倘若發達國家經濟在進入可持續復蘇軌道之際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就有可能發生逆轉。今年上半年新興經濟體股市、匯市集體走弱已經證明了這種風險的存在。一旦這種風險成為現實,在金融危機的第三階段新興經濟體將會成為遲來的受害者。這是各國決策者必須關注的一大挑戰。
總之,全球經濟要想擺脫國際金融危機,根本出路在於改革現行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及其相對應的財富分配機制。
世界歷次金融危機
●1637年鬱金香狂熱 荷蘭引進的鬱金香球根大受歡迎,投機商不斷抬價,全民搶購。泡沫化後,鬱金香價格一落千丈,市場一片混亂。
●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 英國南海公司通過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刺激股票發行,使股票供不應求,價格飆升,之後又被大舉拋售,股價大跌。
●1837年美國經濟恐慌 由於美國鑄幣流通量激增,大量銀行券持有者要求換取金銀鑄幣,銀行因貴金屬存貯不足,無力兌付,並停止發行一些貸款或拒絕還貸,許多實力較弱的銀行紛紛破産。
●1907年美國銀行危機 當時興起的信託投資公司過度吸納社會資金,將其作為抵押投資于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最終導致危機爆發,一年間破産的信貸機構超過300個。
●1929年股市大崩盤 1922年至1929年,美國的空前繁榮讓不少人捲入狂熱的投機活動,股票市場急劇升溫,最終引發股災乃至全球金融危機。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在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帶頭暴跌下全面下瀉,引發金融市場恐慌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比索匯率狂跌,股價暴瀉。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當年7月,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東南亞金融風暴,隨後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 由於利率上升、住房市場持續降溫,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産,被迫關閉投資基金,造成股市劇烈震蕩,進而觸發了2009年的歐債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