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日不能一邊撈取經濟利益一邊對抗

時間:2013-02-04 14: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者按:

  “文化血脈上相容最深,歷史上交往最多,在彼此近代化、現代化的道路上起了重大作用的兩個國家,近代以來卻摩擦最激烈,彼此之間最缺乏信任,目光之間密布著猜疑,在人類歷史上似乎還找不到與此類似的另外兩個國家。”全國日本經濟學會會長王洛林在1月28日召開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上引用一位作家的話來描述中日兩國關係。

  2012年是中日兩國建交40週年紀念年,本應成為兩國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契機,卻因日本單方面“購島國有化”導致中日之間的交流活動陷入停頓。參加此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冷靜地梳理了中日之間走過的道路,分析什麼才能給彼此國家帶來更大利益,並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展望了中日兩國未來正常關係的走向。本版將各位專家講話的核心內容輯錄於此,供讀者閱讀、思考。

  馮昭奎——拷問歷史 中國強大是友好的根本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全國日本經濟學會顧問馮昭奎發表了“中日兩國關係嚴峻形勢的歷史拷問”的演講。他説,亞洲是日本文明的故鄉,從長遠歷史來看日本應正視與亞洲恩人之間的深厚緣分。然而,日本作為一個狹窄、多災的島國,有著強烈的擴張生存空間的意識。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間發生過兩次軍事較量,都以日本的失敗告終。上述兩場戰爭顯示了中國的強大。與此同時,經濟數據也表明,從西元1年到1820年,以國際元計算的中國GDP超過日本10倍,説明這段時間的歷史是中強日弱的歷史時期。這段時期留給人們的深刻教訓是,對中國來説,僅僅是先進,不足以使日本追隨,僅僅是強大,也不足以使日本附庸。只有既先進又強大,讓日本既服氣又服輸,中日關係才能太平、友好。

  19世紀後半期,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的犧牲品,貧窮落後的面貌在世界上展露無疑。日本對中國的尊敬和期待隨之煙消雲散。出於追隨先進、附庸強大的民族秉性,日本毅然調轉船頭投奔歐美,實行脫亞入歐。以1868年明治維新為轉捩點,日本通過效倣歐美,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國力日益增強。然而日本卻又傚法西方列強的殖民主義政策,加上其傳統上的武士道、軍國主義影響,1895年中日關係進入了日強中弱時期。隨後,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和1937年開始的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忘恩負義,用侵略者的鐵蹄殘暴地蹂躪了其文明的故鄉。

  1945年日本戰敗,1949年新中國誕生,中日兩國告別了一強一弱的兩國關係歷史,開始走向2000年來從未有過的強強型中日關係。戰後,中日兩國走向強大的速度有很大差別。1968年日本成為西方世界第二經濟大國,1950年以國際元計算的中國GDP為日本的1.5倍。然而到了1973年,日本的GDP相當於中國的1.7倍,每人平均GDP相當於中國的13.6倍。

  提升中國經濟品質任重而道遠

  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奇跡成為影響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重要因素之一,1978年鄧小平訪日,稱為學習日本經驗而來,稱現代化的日本是中國的老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後,中日兩國發展速度逐漸出現逆轉。1979年中國GDP是日本的六分之一,2005年達到日本的50%,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當年中國的每人平均GDP仍然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馮昭奎分析説,今後,日本的經濟大國地位還將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特別是二戰後,日本經濟不但實現了GDP量的擴大,而且實現了質的提高。是一個量與質兼備的既快又好的國民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科院2010發表的中國現代化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綜合現代化水準在世界排名第七十八位,日本為第二位。馮昭奎説,儘管中國GDP超過了日本,但量的擴大與質的提高還不平衡。近日來頻頻出現的大範圍霧霾天氣警示我們,如何發展中國經濟的質,任重而道遠。

  馮昭奎説,中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與美國相距甚遠。從日本追隨先進、附庸強大、對外來文明具有極強的消化力的民族秉性來看,必然會繼續追隨美國。至於中國的發展,日本人通過媒體,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當今,日本對中國的心理可以用三個“感”來概括:失落感(GDP落後於中國)、優越感(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恐懼感(中國軍事力量崛起),三個感合起來成為日本對中國的“嫌中感”。

  中日關係未來走向

  中日實力對比是影響中日關係發展變化的基本參數。馮昭奎預計,中日關係的未來走向很可能再次走到中強日弱的狀態。但至少在目前或更長一段時間,中日間依然保持強強型關係。在這種背景下,雙方可能採取兩種政策:第一,雙方都採取理性、穩健型的政策,實現兩國互利雙贏的良好局面。第二,雙方都採取非理性的強硬政策,甚至以情緒化左右政策,其結果必然是兩國互損雙輸,甚至發生軍備競賽和軍事對抗。哈佛大學一位教授曾預言説,長遠而言,日本可能最後還是不得不靠攏中國。馮昭奎指出,日本從當前追隨美國轉向靠攏中國的長期過程中,是否還要像古代歷史上對中國服氣之前一樣經過戰爭的磨合,這將是今後中日關係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中國目前應做的是搞好自己的事情,實現現代化目標,建設好國家。

  釣魚島爭端是石原的一個陰謀

  就釣魚島爭端,馮昭奎還分析了石原慎太郎的“陰謀論”。他説,鋻於日本在過去的戰爭中擅長使用計謀,使得許多中國人和日本人往往用“陰謀論”來看待日本對外關係中的一些做法。比如説這次釣魚島爭端,很多人認為是石原慎太郎為敵對型民族主義尋找舞臺的陰謀。馮昭奎認為,石原挖空心思設計這個陰謀,就是以《日美安保條約》指定的所謂日美協防地區的釣魚島來挑戰中國,中國理所當然會採取維權行動應對日本的挑戰,日本就可以藉口中國入侵實現重新武裝。而中日釣魚島爭端一旦控制不住,美國會依據同盟國約定捲入進來,從而引起中美戰爭,導致中美兩敗俱傷,而日本就可以擺脫美國重溫軍國舊夢。將美國拖入戰爭,借機重振“大日本帝國”,正是石原慎太郎之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