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航行自由,美國是最大罪魁
作為海洋大國,美國既是全球“航行自由”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航行自由”的主要破壞者。
二戰結束後,全球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威脅航行自由的殖民因素不復存在,破壞航海自由的海盜活動也在強力打壓下有所收斂。但美國作為新興的海上霸權國,卻繼承了破壞海洋自由航行秩序、謀求海洋霸權的衣缽。
歷史上,美國海軍就是靠搶掠公海商船起家的。為了保持其掠奪的自由,美國海軍曾把國際社會有關“航海自由”的倡議作為限制其行動自由的最大敵人。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俄國與丹麥、瑞典等歐洲中立國家為使自己的商船免遭交戰各方的攻擊,組建了以“航海自由,貿易自由”為宗旨的“武裝中立同盟”。他們天真地認為,美國一定會欣然入會。但大陸會議經過仔細權衡,以不合美國利益為由斷然拒絕了邀請。
即使建國後,美國也未曾拋棄破壞航海自由的政策。在其200多年的近百次征戰中,美海軍屢屢採取海域(道)封鎖、海上攔截、威脅商船等行動,嚴重干擾了國際航海自由。
封鎖被美軍視為海外用兵的“必殺技”。統計表明,美軍90%的海外軍事行動都曾使用海、空力量對國際航道等進行封鎖。據美國列剋星敦研究所網站2011年11月2日文章披露,為應對解放軍所謂的“反介入與區域阻遏方面的威脅”, 美智庫竟鼓吹實行戰略水雷戰,將解放軍的戰鬥部隊困在港口中,並封鎖公海交通線,防止解放軍海軍突破第一島鏈。
除了戰爭需要阻遏民用艦船正常通行外,美軍頻繁的艦船活動還經常對民船造成直接破壞。近年來,美軍潛艇、水面艦艇與民船相撞的事故多次發生。
2001年2月10日,美國核動力攻擊潛艇“格林維爾”號在距夏威夷火奴魯魯港15公里外海面上與日本漁船“愛媛丸”相撞,導致9人失蹤。2007年1月8日夜,一艘美軍核潛艇在阿拉伯海與日本商船相撞,這次事故雖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其影響航行自由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