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9月25日文章,原題:墨西哥製造挑戰中國
西門子的高電壓設備廠距墨西哥城有2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在廠房裏,工人們在光亮的地板上走來走去,組裝和測試用於變電站的斷路器部件。
直到幾個月之前,這些設備的160種零部件還需在印度或中國組裝。如今,組裝卻在墨西哥完成。而且,到明年3月,這160種零部件大部分將在墨西哥生産——目前,它們的産地是亞洲和德國。西門子還選擇在墨西哥開工新的電涌放電器項目,而不是在中國投資擴大生産。
西門子的生産遷移是墨西哥製造業革命的一部分,這場革命鮮為人知,但涉及汽車、飛機、冰箱、電腦等多個行業。十年來,這個拉美第二大經濟體已首次成為中國真正的競爭對手。
今天,墨西哥製成品出口額比拉美其餘國家的總和還多。
回到世紀之初,這一切似乎都不可能發生。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快速登上全球舞臺,而墨西哥似乎陷入重重困境。 在這種背景下,難怪墨西哥會成為最後一個投票贊成中國加入WTO的成員國——這張贊成票還是在經過漫長、艱苦的談判後才投出的。
當然,墨西哥不是沒有自身的問題。該國的多元化努力雖取得長足進步,但它的表現仍受到美國國內形勢起伏的嚴重影響。
但外國投資者和民眾的最大擔憂,或許還是墨西哥治安的惡化。
自2006年底卡爾德龍宣佈對墨西哥販毒集團發動全面攻勢以來,謀殺率已幾乎上升兩倍,從略高於十萬分之八升至十萬分之二十二。這場戰爭在過去6年奪走了至少5.5萬人的生命,也佔據著與墨西哥有關新聞的頭條,斬首、綁架和屠殺等恐怖的報道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
迄今為止,暴力對跨國公司影響甚微,因為它們通常是在墨西哥各地安全的工業園區中經營。然而,很難保證墨西哥的有組織犯罪將來不會勒索大型外資企業——就像其對待國內中小企業的一貫做法一樣。
墨西哥與美國的邊境線長達2000英里,連接兩國的鐵路和公路路線繁多,因此將商品運往美國不僅成本低廉、而且快速便捷。中國發往美國的貨物一般需要20天到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若是從墨西哥發往美國,通常只耗費兩天,最多也不過一週。
如今注意成本控制是普遍現象,面對這種大環境,許多企業開始認真考慮選擇“墨西哥製造”,以縮短供應鏈。這麼做可降低企業成本。
中國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也為墨西哥帶來了額外的機會。匯豐銀行的數據顯示,10年前,墨西哥的工資水準比中國高391%。如今,這個數字已降至僅29%。專家預測稱,5年內中國的工資水準甚至將超過墨西哥。
德拉卡列認為,這種趨勢背後的原因是人口構成。中國正面臨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壓力。
與中國形成對比的是,墨西哥1.12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不到29歲,因此該國至少一直到2028年都將擁有充裕的廉價勞動力。
這一切並不意味著墨西哥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首選地。美國進口的商品中,逾四分之一為中國製造,墨西哥完全無力在數量上與這個亞洲巨人抗衡。
中國的供應鏈也比墨西哥更深厚。從毗鄰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墨西哥製造業中心華雷斯城到墨西哥中部,許多跨國公司都表示,很難在當地找到零部件和包裝的供應商。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墨西哥未來幾年的形勢看上去一片光明,而就在十幾年前,墨西哥的前景看上去還是一片黯淡。
如德拉卡列所説:“現在形勢不錯,而且未來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