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評
陳新(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盟曾推出2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與復蘇計劃。儘管歐委會強調此計劃非“一刀切”,要求各國量力而行,但此舉仍導致各國紛紛推出財政刺激方案,為後來歐洲一些國家債臺高築埋下了伏筆。
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又實施緊縮計劃,走向了“一刀切”的另一個極端。然而,緊縮政策兩年多來,其有效性引起了重債國的質疑。質疑焦點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財政狀況尚可的北歐國家是否可採取適當寬鬆的政策,以帶動歐洲經濟走出衰退?其次,對重債國來説,緊縮是否藥力過猛,導致病人喪失了康復能力?
目前,圍繞如何促進增長,歐盟內部仍存在分歧。法國總統奧朗德認為,保增長和促就業應該成為目前歐洲應對危機的核心內容。義大利總理蒙蒂認為,離開增長談緊縮,可能會導致義大利的經濟結構改革半途而廢。西班牙不斷攀升的失業率,尤其是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令緊縮計劃的執行前景堪憂。
德國則主張通過結構改革而非財政刺激的方式來促進增長。通過緊縮來改善重債國的公共部門管理能力,將勞動力成本削減到符合本國勞動生産率的水準。北歐國家的觀點基本與德國相同。
28日開幕的歐盟峰會能否彌合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分歧,人們拭目以待。不過,促增長作為本屆峰會的主要話題應該沒有懸念。鋻於歐盟25個成員國剛達成的“財政契約”仍在各成員國議會的批准過程中,因此,成員國層面上實施新一輪財政刺激方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促增長的刺激政策很可能會更多地在歐盟層面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