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走向“三低、兩高”

時間:2012-06-07 11:25   來源:人民網

  低碳農業在世界逐步興起,農業這個古老的産業,正向可持續發展、充滿生機的現代化農業邁進。

  工業化農業階段,表現出化學農業、石油農業、機械農業的特徵,屬“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型“高碳農業”。它在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産率和勞動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多種負面效應:惡化生態環境,增加生産成本,降低生産效益;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結,降低土壤肥力;大量使用農藥,導致自然物種和天敵減少;污染生産源頭,降低農産品品質。它導致農業難於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這種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成為各國的當務之急,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農業”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質、高效益”等“三低、兩高”為特徵的現代農業,徹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合理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建立清潔能源結構和實施清潔生産,並促進能源和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顯然,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具備“持續生産、安全保障、品質優良、調節氣候、生態涵養”等多元功能。

  一是促進農業生産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採用的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模式。通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生物質能源等手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轉向可持續發展軌道。二是保障産品安全。通過減少化肥、農藥、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僅可以顯著提高産品品質、增強農産品國際競爭力,而且還有效保障糧食和農業安全。三是調節全球氣候。農業生産活動過程中,減少和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體現低碳農業改善全球氣候條件的核心功能。發展低碳農業提高耕地“固碳率”,可大幅度抵消掉因農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四是涵養農業生態。配合農業生産發展濕地,是低碳農業涵養生態的主要手段。濕地有很強的“固碳”功能,並且能凈化水源,減少污染,其本身還是美好的生態景觀。尤其配合農業生産發展濕地,是低碳農業涵養生態的主要手段。五是發展農業金融。這是指發展低碳農業所減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低碳農業具有極大的碳交易市場潛力。

  加拿大、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以及南美一些國家,多年來採取改革作物耕作制度、採用保護性耕種措施,在乾旱半乾旱農地擴大造林,促進“碳源”保存于生長的植物體中,有效減少化石能源投入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碳、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量。西方發達國家改進和採用新農藝和生物技術,在增加農業糧食産量的同時,大幅度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

  如果把國內外形態各異的低碳農業經濟進行分類歸納,那麼,有以下可供採納的實用模式:一是減量、替代有害投入品的節肥模式,即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大量使用有機肥料,減少化肥等化學材料的使用量。二是立體種養的節地模式,即立體種植、養殖,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氣、水,進行立體種植、養殖,拓展生物生長空間。三是改進灌溉技術的節水模式,即大規模加快發展節水型農業,改造落後的機電排灌設施,採取科學的工程措施,推廣作物節水灌溉技術和農作物噴灌、微噴灌、滴灌等先進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四是轉變耕作方式的節能模式。要從改善企業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利用清潔能源切入,探索建立和推廣集約、高效、生態農業和畜禽養殖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五是推廣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的清潔能源模式。利用農村豐富的資源發展風力發電、秸稈發電、秸稈氣化、沼氣,以及太陽能利用技術等。六是廢棄物資源化的迴圈經濟模式,即把農業加工副産品作為原料進行綜合利用,增加農産品附加值。七是測土配方的科學養地模式,利用畜禽糞便生産微生物有機肥料、給土壤“吃營養配餐”,增強土壤有機質含量和保水能力。八是培育生産無公害産品的農業生態園模式,即採用生物技術、有機肥料生産綠色産品和無公害産品的生態園,生産出無農藥殘留或微農藥殘留、讓消費者放心的優質農産品。

  借鑒國外管理經驗,針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發展低碳農業可採取如下基本對策:首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樹立“以人為本”和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其次,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變“粗放”為“精準”,發展節水、節地、節肥、節能的“四節”農業;最後,以發展“綠色農業”和“健康畜牧業”為主向,與此相適應,建立相對完善的農業技術體系、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以及與“農業碳匯”需要相適應的標準體系。(丁聲俊 國家糧食局科學院研究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