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水到渠成”
也有不少分析強調人民幣國際化仍有許多困難。“歐亞評論”網站23日以“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挑戰在前”為題稱,在人民幣走向全球之前,中國央行一直小心翼翼地在有限領域試驗新貨幣體系。長期而言,人民幣國際化將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産生積極影響。人民幣使用增加將有助於減少不利於穩定的美元-人民幣匯率波動。但謹慎是必須的,因為銀行和金融框架脆弱不堪的風險很大。歐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因為控制力減弱發生過金融動蕩。
英國《金融時報》説,中國準備在香港、倫敦和新加坡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但交易規模有限,因為中國仍嚴格控制著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貨幣流動。如果人民幣要成為真正的世界貨幣,就需要使資本賬戶自由化。而資本賬戶自由化將對中國帶來重大挑戰,因為越是放開,北京對利率和匯率的控制力就越小,而這兩點正是中國調控經濟的兩個主要工具。
澳新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人民幣完全有潛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過快地完全開放資本賬戶會引起外資快進快出,造成人民幣匯率巨大波動,對經濟的穩定發展有風險。中國還需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國際化的人民幣債券市場等為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發展做好準備,防範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路透社29日稱,世界銀行預計中國2030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很少人質疑人民幣有朝一日將成為儲備貨幣。但要達到這一目標,人民幣必須完全可自由兌換,而北京對此尚未出臺任何時間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通過與日元直接交易,人民幣邁出了國際化的重要一步,發出一個重要信號。但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某種意義上説,它並不是政府的選擇,而是市場的選擇,中國經濟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人民幣自然獲得一定地位,這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