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等國的強烈反對下,歐盟2月7日終於在強行徵收航空碳稅問題上“服軟”。歐盟氣候行動司司長德貝克當天稱,建議“有條件地暫停”航空碳稅新法案的部分內容,前提是未來建立的全球氣候保護體系都應勝過目前僅適用於歐盟的體系。此話表明,歐盟與中、美等國之間的碳稅之爭進入中場休息狀態。
其實,歐盟挑起的碳稅之爭由來已久。早在2008年11月19日,歐盟就通過法案決定將國際航空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並於2012年1月1日起實施,規定從今年1月1日起,所有在歐盟境內飛行的航空公司碳排放量都受到限制,超出部分必須掏錢購買。
儘管打著減排幌子,但歐盟此舉更像是在變相收取“買路錢”。按照規定,凡是飛往歐盟的飛機,都要收取全程費用。例如,澳大利亞、美國、巴西或中國的航班飛往歐盟,大部分行程都不在歐盟境內,減排費用卻都要交給歐盟。業內人士估計,這項稅收到2020年可為歐盟帶來260億美元收入。考慮到其他國家為減少碳排放量會購買新型的歐洲飛機,歐盟增加的收入將遠遠超過這一數目。此外,因壟斷了碳排放交易體系,隨著歐盟外國家對碳排放配額需求的增加,歐盟自然又會趁機抬價攬錢。
歐盟此舉還會帶來另一個好處,即為歐洲航空業消解競爭壓力。歐盟國家航空業已非常成熟,按照過往排放量分配免費排放配額,意味著歐盟航空業可最大限度享有免費配額的益處。發展中國家航空業起步較晚,如果要發展,就要交納高額碳排放稅,明顯有失公平。據測算,未來8年內全球航空業將額外支付238億美元(約合1540億元人民幣)的航空碳稅。中國航空業未來9年將多支出176億元人民幣。這一稅費若由乘客負擔,以北京至布魯塞爾航班為例,每位乘客將多花200多元人民幣。
對於歐盟來説,更大的好處還在於,可借機順勢佔領應對氣候變化的道義制高地,並憑藉技術、機制先發優勢強化歐洲對全球未來綠色發展的話語權。在目前全球近1500億美元規模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中,歐盟的份額就佔據了三分之二。如果歐盟成功將航空業納入碳排放交易機制,也會將越來越多的行業納入這一機制。由此,此舉將會與美國此前一直試圖實施的“碳關稅”取得異曲同工的效果,除民航業發展受抑制外,發展中國家的産品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排擠。
儘管距其規定的明年4月航空碳稅“算賬”還有一段時間,但如果歐盟一意孤行,就很難避免其他國家的反制措施,並導致貿易戰,最終傷及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航運業和航空乘客。(趙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