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
德國總理默克爾2月2日-3日訪華有四點令人矚目。
首先,她是中國春節後來訪的第一位外國政府首腦,標誌著中德關係正在積極向上發展;
第二,這是她擔任德國總理以來第五次訪問中國,表明她對中國的重視和興趣;
第三,今年是中德建交40週年,人們將回顧總結中德關係40年發展的歷程;
第四,此訪的現實背景更令人關注:
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上升,特別是歐債危機處於一個關鍵時刻。歐盟剛開過峰會,25個成員國同意簽署《財政契約》,以嚴格財政紀律,但歐債危機的嚴峻性仍令人擔憂,因為它不僅關係到歐元和歐盟的前途命運,而且影響到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對中國的出口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二是國際上一些熱點地區形勢動蕩,甚至劍拔弩張。基於上述原因,默克爾此訪受到了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
中德自1972年建交以來,兩國關係有過曲折和起伏,但總體上仍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合作的一面佔主導地位,現實利益的共同性超越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念上的分歧。兩國之間雖然社會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水準不同,但沒有歷史遺留的爭議問題,也不存在地緣政治上的直接利益衝突;經濟上互補性很強,可以取長補短的領域寬廣;德國歷屆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中國一貫支援德意志人民謀求民族和國家統一的願望。因此,兩國關係的發展有比較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德兩國現在都是實體經濟大國和出口大國,經貿和技術合作歷來是兩國關係的突出特點和亮點,也可以説是兩國關係的重要支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建交時兩國貿易額只有2.7億美元,至去年底已增至1700億美元,雙方爭取到2015年增至3000億美元。德國已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和技術供應方,而中國是德國在亞洲的最重要貿易夥伴和出口市場,中德貿易額相當於中國同英、法、意三國貿易的總和。
事實表明,兩國在經濟合作方面互有需求,且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與此相應的相互依存度也不斷提高。隨著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發展以及基於國際形勢發展的要求,雙方高層互訪頻繁,建立了一系列對話機制,包括部長級的戰略對話機制,2010年兩國總理商定進一步推進戰略夥伴關係,2011年成功啟動雙方各有10位部長參加的政府磋商機制。
在上述雙邊關係和國際形勢的大背景下,人們自然關注默克爾此行的目的和雙方可能探討的問題。
從德國傳來的大量資訊以及雙方為此次短暫訪問商定的日程判斷,探討經濟金融合作似是默克爾此行的主要意圖,核心議題將是圍繞歐債危機如何擴大中德、中歐合作。普遍揣測,除了商討進一步擴大雙邊合作之外,默克爾將向中方通報並解釋歐債危機狀況、歐盟為解決此危機所作努力和採取的措施,希望擁有世界上最多外匯儲備、目前經濟發展勢頭好于歐洲的中國伸出援手,認購歐洲債券或去歐洲投資,幫助提振人們對歐元的信心,支援歐盟國家走出困境。為此,人們預料默克爾將闡述歐方將為中國去歐洲投資提供什麼樣的條件。
當然,默克爾同中國領導人的交換意見也會提及若干熱點問題,特別是伊朗核問題和敘利亞局勢。因此,德國總理此訪不僅對中德雙邊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中歐關係也將産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中德關係的歷史表明,兩國經貿合作成就卓著,但在相互理解和認知方面,特別是如何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妥善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的關係方面,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干涉內政,求同存異,合作共贏,還需要繼續做出努力。相信並希望默克爾總理此行在這些方面也將産生積極有益作用,衷心祝願默克爾總理這次訪華之行取得圓滿成功。(梅兆榮 中國前駐德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