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業帶動製造業回暖

時間:2012-01-11 11:18   來源:人民網

  1月9日,美國底特律,2012年北美國際汽車展上廠家展出的電動車引來眾多觀眾。本報記者 溫憲攝

  較之往年的天寒地凍,1月9日的美國“汽車之都”底特律顯得格外暖和。2012年北美國際汽車展也在這一天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首次亮相。

  復蘇明顯——

  2012年美國新車銷量可達1380萬輛,距“健康水準”的1400萬輛僅一步之遙

  代表汽車業未來發展潮流的環保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節能型汽車仍是各大廠家的主打牌。美國本土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推出的S型車和德國賓士公司的數款SMART電動車展臺前引來眾多觀眾,一個名為“2046年城市”的展位展示了未來電動汽車和充電站實物概念組合。總而言之,各廠家産品車身普遍趨小,但不失豪華與時尚,節油性能更好,卻仍保動力十足。

  今年的北美國際汽車展多了一些笑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的2009年,美國汽車銷量僅為1040萬輛,是1982年以來最差表現。此後,奧巴馬政府大力救助美國汽車業,2010年銷量升至1150萬輛,2011年繼續攀至1270萬輛。人們樂觀地預計,2012年美國新車銷量可達1380萬輛,距被認為是健康市場汽車銷量水準的1400萬輛僅一步之遙。

  據悉,包括美國交通和能源部長在內的4名奧巴馬政府成員、10多位美國聯邦國會議員以及至少4個州的州長將在車展期間前來參觀造訪,為美國汽車業打氣。

  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倫穆拉利在現場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美國汽車業的復蘇已帶動整個美國製造業回暖,福特汽車公司將在今後兩年創造1.2萬個新的就業崗位。美國聯合汽車工人工會主席鮑伯金認為,美國汽車業復蘇勢頭明顯,汽車製造業是美國製造業的支柱,沒有汽車業的復蘇,美國製造業的強大無從談起。

  思路之變——

  汽車等製造業應“既要美國設計,也要美國製造”

  汽車製造業是美國製造業最大部門,其發展對美國經濟有著重大推動作用,是當之無愧的支柱産業。美國汽車工業不僅僅生産各類汽車産品,還在增加就業、穩定稅收、擴大內需和增加出口等方面為美國經濟復蘇提供支援。有統計表明,美國超過1/7的國內工人就業機會與汽車製造業及其相關産業有關。美國勞工部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12月份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失業率降至8.5%,為2009年2月以來最低。美國失業率已連續4個月呈不斷降低態勢。在這4個月裏,美國製造業的工作崗位每個月都增加兩萬多個。此前,從1997年開始,美國製造業人數一直處於減少狀態。

  在美國製造業中,對製造技術訂單的分析一直是業內人士極為重視的指標。製造企業通過這一指標的變化來決定對固定設備資産的投資,從而提升生産能力和品質。據美國製造技術協會和美國機械工具批發商協會最新統計,2011年製造技術訂單總額達45.3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80.5%,創造了15年來的第二個高峰。到去年10月份,製造技術訂單已經超過2007年全年總和。美國製造業正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其快速的復蘇為2012年的行業發展提振了信心。

  密歇根大學經濟學教授皮特考斯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逐漸好轉的美國汽車業將創造更多就業,進而對拉動整個製造業産生很大影響。奧克蘭大學教授麥克馬努斯認為,正如歷史上汽車的發展曾使馬車失業一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會淘汰一些工作崗位,與此同時又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隨著混合動力汽車、電力汽車和各種節能汽車的發展,汽車業乃至整個製造業需要更多的化學工程師、電力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等各類人才。以前有人主張美國的汽車等製造業應向蘋果公司看齊,即走“美國設計,中國製造”的路子,但現在美國的思路在變:“既要美國設計,也要美國製造。”

  發展瓶頸——

  新技術發展抬高了製造業就業門檻,但勞動力教育水準還沒有跟上

  去年6月,美國正式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劃”,旨在加快搶佔21世紀先進製造業制高點。所謂“先進”,即意味著美國未來製造業的科技含金量更高。就汽車業而言,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節能汽車便成為美國汽車業乃至整個製造業主攻的重要課題。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公司副總裁奧康奈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在攻克電動車動力能源難題時,該公司多方引進人才,新的研發成果再輻射至相關製造業部門,通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推動整個製造業可持續性發展。

  奧康奈爾還告訴記者,2011年初人們曾對新能源汽車的大發展寄予厚望,但實際情況與人們的期待尚有距離。“正如蘋果手機一樣,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也要一步一步來。”皮特考斯基認為,在美國汽車業及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進程中,有兩個阻礙因素令人格外擔憂:一是美國汽車業的勞動力成本仍然很高;二是新技術的發展並非一定能夠為美國帶來新的就業。美國製造業需要新的就業機會,然而新技術發展抬高了就業門檻。在此情形下,製造業的發展在教育水準相對低下的美國南方地區便遇到瓶頸。“美國教育現狀對製造業發展的影響令我十分擔憂。”他説。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