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資深教授梅茲等進行的一項國際比較研究顯示,“女子天生不如男”是一種文化偏見。通過對來自86個國家的各種數學得分和競賽成績同世界經濟論壇2007年性別差距指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數學能力方面,女性與男性相比毫不遜色。在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裏,兩性都能在數學能力上發展很好,是社會文化因素而非遺傳因素造成了人類在數學能力上的性別差異。
學術界對男女差異問題則一直存在“後天論”和“先天論”的爭論。
“後天論”者相信,男女在智慧方面是基本平等的,而社會壓力和社會歧視則遠遠大於男女之間的生物差異,正是壓力和歧視使女性失去了追求科學的信心。斯坦福大學教授巴裏斯對此深有體會,他表示,自己經過變性手術後從女性變成了男性,發言時被男性打斷的次數大大減少。
“先天論”者則相信,男女之間的生物性差異,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婦女較少涉足一些科學領域”。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先天論”都是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曾任哈佛校長的勞倫斯 薩默斯就曾在這一問題上“失言”。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薩默斯稱男女能力天生就有基因方面的差異,這是導致女性在科學與工程領域難以像男性那樣做出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此言一齣,遭到美國各界聲討。薩默斯不得不黯然辭職,後來哈佛還迎來了首位女校長。
科學研究顯示,男女的大腦確實存在某種差異,比如男性和女性使用大腦不同的功能區處理語言任務等。人們的分歧點在於,諸如此類的差異與性別差異之間的因果關係。“後天論”者認為,就算有先天的因素,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女性所遭受的歧視和長期接受的弱勢心理暗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種差異。女性與男性的不同定位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偏見,它可能導致了女性對自我期望值不高,不敢進入傳統上被視為男性更具優勢的專業,認為應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維持家庭生活和諧等。諸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複雜原因,不僅使眾多女性早期就放棄了在數學等領域發展,而且在科學界,女性和男性相比,在職業發展上也處於相對弱勢。
男女差異的學術爭論也許還要進行下去,但隨著社會進步,女性在包括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們傾向於“後天論”,主張摒棄偏見,鼓勵女性敢於想像,勇於追求科學夢想。世界將因此免於承受人類一半智力的損失。然而,消除偏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社會和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
1977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耶洛在獲獎感言中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工作。她説,“我們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來,所有女性都將獲得平等的機會。但如果女性開始向這個目標努力,我們就必須相信自己。我們必須把我們的渴望與我們獲得成功的能力、勇氣與決心結合起來,讓後來的女性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寬鬆一些。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