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保衛戰”從返璞歸真開始

時間:2011-06-10 10: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正當國人為食品安全紅燈頻閃而憂心忡忡之際,一波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危機洶湧而至,其中尤以臺灣的塑化劑事件、德國的有毒蔬果最觸目驚心。有食品安全方面的專家甚至用“全球性崩潰”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面臨的重大危機。

  如果,連素稱科技發達、監管嚴謹、安全檢測幾近苛刻的德國乃至歐洲,也不能在食品危機中獨善其身,無法倖免于難,那麼,世界之大,何處能安放一張安全的餐桌?

  看來,在談“毒”色變的餐桌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能超然地置身事外了。
  當我們意氣風發走向全球化,當人流、物流、技術流無遠弗屆、日漸頻繁,我們往往為了全球化帶來的開放、便捷和新鮮感而不斷欣喜——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週期中,可以安享從前任何一代地球人都無緣感受的生活品質的大幅攀升,然而,我們卻時常疏忽了全球化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面:現在面臨滿桌豐盛的飯菜卻遲疑不敢下箸了。

  對中國而言,食品安全危機仿佛突如其來,令國人驚恐。但是,冷靜思索一下中國工業化浪潮的狂飆猛進,我們可以警覺到這場危機其來有自。就在三四十年前,中國的大中城市還有可能聽著馬蹄的得得聲,將從田頭直接拉進小菜場的蔬果,搬上晚餐的餐桌。如果有心打探,完全可能“順藤摸瓜”,知道當天的魚香茄子來自京郊張大爺的地裏、而番茄炒蛋可能分別出自李二嫂的鋤下和劉大嬸的雞窩。而張大爺、李二嫂和劉大嬸們以傳統耕作和飼養方式培育的農副産品,和他們爺爺、乃至爺爺的爺爺的産品,品質和味道幾乎沒有變化。

  但是,人口激增以及人們對生活享受的不懈追求,讓迅速膨脹的食品工業大行其道。

  而今的人們越來越有口福,東北人可以吃到海南的椰子,上海人也在大啖新疆的香梨,北京人則習慣了山東壽光的大棚蔬菜,食品的産業鏈正在無限延長,其延長的鏈條構成也日趨複雜。我們從技術上已經很難判斷清楚一根黃瓜從採種到餐桌,究竟經過多少人的手,其中又添加了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這根黃瓜的背後,站著的早已不再是一位憨笑著的農民兄弟,而是無數雙“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公司、看不見的各行各業各色人等,種子公司、化肥公司、水電公司、貿易公司、物流公司、食品添加劑公司,甚至,是醫藥公司——眾所週知,不少魚群、牛群等,也和我們一樣在服用抗生素……

  這樣一根漫長的食品生産與加工鏈條,甚至還在延伸到國界以外。日本核輻射讓全球日餐館的生魚片都仿佛變得可疑,德國“毒黃瓜”則讓全球的黃瓜同時垂頭喪氣,臺灣的塑化劑則讓各國食品衛生部門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食品添加劑禁用榜單……

  於是,我們常常不知道問題食品“病”在鏈條的哪一節,德國至今還在為尋找出血性大腸桿菌的源頭而絞盡腦汁。

  於是,在滯後的法律和監管技術面前,作祟者愈發明目張膽。

  這是一場必須各國協調作戰的全球性的“餐桌保衛戰”。需要踴躍參戰的不僅僅是各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需要嚴格完善的也不獨是各國的食品監管法規,我們每一個食客,可能也要開始反思眼下越來越反季節、精緻化、無節制的食品消費習慣了。

  也許需要在餐桌上開始一次返璞歸真的運動。否則,人類真的可能自食苦果。(李泓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