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北約”尷尬被唱衰

時間:2011-05-11 12:22   來源:環球時報

  “可能陷入血腥的僵局”

  各種質疑讓北約感到壓力。美國《紐約時報》5月5日題為“拋錨的利比渡使命”的社論稱,除非北約和美國採取更認真的態度,否則利比亞的戰爭將陷入一場長期而血腥的僵局。僵局讓北約高層“在軍事解決還是政治解決利比亞危機”的問題上顯得有些矛盾。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8日表示: “首先我們要理解沒有什麼軍事解決方案,我們需要一個政治解決方案來走出僵局。”但據法新社5月8日透露,有20名英國人、 10名義大利人和10名法國人在擔任利比亞反對派的軍事顧問。一些法國民眾擔心,利比亞的戰事拖延讓人想到當年美國在越南的下場,美國一開始也是派一小部分軍事顧問,但隨後就陷入了派遣軍隊進行地面作戰的泥坑。

  1999年,北約在成立50週年之際發動了對南聯盟的集體作戰;2011年,北約成立62週年時,又發動了對利比亞的空襲。和對南聯盟的空襲一樣,北約都是以保護平民百姓為藉口進行純粹的空戰,但現在讓北約陷入僵局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內部存在的分歧。由於北約和歐盟擁有21個共同成員國,北約在展開軍事行動上繞不開歐盟,但是恰恰歐盟內部的“大國外交”使得其安全和防務政策缺乏一致和效率。

  舉例來説,歐洲內部在是否承認利比亞反對派的問題上存在分歧。5日在羅馬舉行的“利比亞聯絡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傳出消息説,丹麥、荷蘭和西班牙正式承認了利比亞反對派,但三國政府隨後迅速否認了這一消息。對此,德國電視1台評論説,北約因為利比亞戰局走入了一個死衚同, “北約就像一個馬戲團,人人都在表現自己”,“北約的軍事戰略家應該知道,純粹的軍事解決辦法已經過時”。

  卡扎菲政權成美歐爭權奪利的“玩偶”

  2009年4月北約在慶祝成立60週年時,也曾風光一時,不僅迎來法國的重返,還有原來隸屬於華沙組織的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1991年脫離南斯拉伕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的加入。在利比亞局勢中的積極表現,表明法國想通過全面回歸的方式,發揮對北約的引導作用。但美國前駐北約代表伯納德認為,美國在對利比亞戰事上將主導權讓出、甘當“副駕駛”的做法,對北約的未來發展是個打擊。

  離開了美國,北約的歐洲國家算不上全球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而且這些歐洲國家還將進行新的裁軍行動。美國前助理財政部長保羅?羅伯茨近日在接受伊朗新聞電視臺採訪時説: “北約國家是受美國操縱的國家,英法意德都隸屬於美利堅帝國。美國駐軍從1945年開始已經佔領德國66年了,義大利也有美國的軍事基地,這樣的國家談得上是獨立國家嗎?” 英國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保羅? 康尼什坦言,北約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戰略理念”,換句話説,北約究竟是代表美國的意志還是歐盟的,還是兩者兼顧?康尼什認為,在北約成員國中,歐洲國家與美國之間一直不睦。尤其是法國,最近兩年一直積極修改歐盟防衛政策,並迫使美國給予支援,這被看成是北約內部——歐洲和美國在爭奪主控權的一次暗戰。如果美國與歐洲不能在控制權上理順關係,那麼就會動搖北約的政治、軍事核心構架,讓這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加速死亡。他認為,伴隨成員國在阿富汗以及中東地區安全局勢看法上的分歧,北約越來越難發揮快速協同作戰的能力。

  西方國家對利比亞持續一個半月的狂轟濫炸還沒有徹底削弱卡扎菲政權,俄科學院資深研究員斐尼柯認為,這是 “美歐在政策上的矛盾所致”。美國意在向其歐洲盟國表明,儘管法國重返北約,但其兵力並不能取代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由此看來,卡扎菲政權無非是美歐國家爭權奪利的“玩偶”而已。

  美國《外交事務》最近引述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資深顧問羅伯特-亨特的話説,美國在這次利比亞聯合軍事行動開始後不久便宣佈放棄指揮權,其實是北約中的歐洲成員國與美國之間的一次 “交易”,美國希望讓歐洲知道,除非真正遭遇俄羅斯的軍事威脅,美國不會更多地捲入歐洲的防務當中。而英國學者康尼什認為,考慮到俄羅斯在北約東擴和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等問題的強硬抵制,2008年俄羅斯與喬治亞爆發戰爭以來,北約暫時關上了擴張的人,北約未來的實力會直接受到影響。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