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權對話不該像是談判

時間:2011-04-29 12:58   來源:環球時報

  中美人權對話昨天和今天舉行,這個對話1990年開始,幾經中斷,到今年21年。人權對話一直沒形成雙方都滿意的真正對話,而成了兩國在價值觀和政治上談不攏的驗證地,在很多時候,它還是兩國國家利益摩擦的一個茬口。


  美國一直是咄咄逼人的,此輪人權對話前夕,據悉美方列出一張要求中國釋放在監人員的長名單。以往美方也常這樣提要求,並且批評中國為何不照著辦。


  中國希望這是認真的“對話”,雙方通過交流能理解對方眼裏的人權含義,解決雙方因價值觀分歧造成的外交衝突。中方強調平等,學習經驗也要在平等的環境中進行。


  中美人權對話不應該成為“談判”,對話的前提是任何一方不認為自己有權教訓對方,所以中方的堅持有其道理。由於中國是主權國家,中國把自己的政治進程交給美國編寫的可能性是零,如果美方以施壓為出發點同中國“對話”,它總沒什麼進展是註定了的。


  美國政府常把向中國人權施壓當成外交動作,或者作為對國內激進輿論的一種交待,希望中方能夠“配合”。但很顯然北京沒義務陪華盛頓表演,尤其是這種表演不能傷及作為中國核心利益的社會穩定。


  最近這些年中國的人權事業迅速發展,恰好這一段中美不斷舉行人權對話,中歐之間也有。我們不認為西方的壓力對中國只有負面作用,因為任何外力的作用都很複雜,但這種壓力在扭曲中西關係,是明顯的。西方如果認為主要是他們推動了中國的人權進步,這個結論也是站不住的。中國人權進步是改革開放帶來社會綜合進步的結果。


  具體的美國人常常是彬彬有禮的,但美國國家的對話態度卻常常表現出進攻性,除了有對自己價值觀的篤信,西方中心主義帶來的強烈優越感加劇了這個差異,也鼓勵了西方輿論對中國人權的盲目指責,壓制了美國人了解中國價值觀和國情的興趣。

如果西方堅持以談判和教訓的態度與中國進行人權對話,這種對話最終將成為英國白金漢宮前面換崗儀式那樣的樣子貨。而實際上中國社會有與西方認真交流的願望,市場經濟帶來中國人權面上的新問題,中國不會在抵制外部經驗和照搬西方做法的兩個極端上做選擇,中國是個善於在學習和吸納的同時保持自我的國家,否則中華文明不會在變與不變的對立統一中延續幾千年。


  西方應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多數中國人對西方的人權施壓很反感,在網際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將這解釋為中國“國家宣傳”的結果是講不通的。中國社會的警惕是西方製造的,如果華盛頓等西方首都對解開這個疙瘩沒興趣,他們應當清楚,他們自己該做的努力,中國決不會替他們做。

  希望中美人權對話成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友好對話,以往的文明總是相互爭高下,如果能創造文明間相互理解甚至真誠學習的先例,那麼中美人權對話將對歷史做出意外的貢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