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擔心重犯1995年的冒進錯誤
1995年的根本教訓在於:美國本質上是中右而非極右的國家,任何右翼的冒進,都可能適得其反。
1995年-1996年,這種政府關門的戲劇就兩度上演,其後果對今天兩黨的決鬥有著深刻的心理影響。
當時共和黨剛剛在金裏奇的帶領下,在1994年的中期選舉中勇奪被民主黨控制幾十年的參眾兩院,掀起一場“保守主義革命”。他們反對克林頓的醫改等一系列措施,要求大幅度削減開支。
克林頓則否決了他們控制的國會通過的預算。雙方陷入僵持局面,使政府兩度關閉。
結果顯示,共和黨誤讀了中期選舉的民意。強迫關閉政府使選民覺得他們過度極端,使克林頓的支援率飆升到當選以來的最高點。
其中一個轉捩點,是金裏奇無意中抱怨自己在空軍一號上受到總統冷遇,被安排在後艙座位。選民們覺得他領導這一“財政聖戰”不過是出於個人恩怨。這不僅碎了他本人的總統夢,也使克林頓在次年順利當選連任。
這次共和黨捲土重來,舊戲重唱。但是,此次的格局和1995年雖然貌似,實有重大的不同。
首先是有1995年的前車之鑒。連一些共和黨的重要戰略家都警告,1995年關閉政府乃保守派之冒進,反而強化了克林頓的地位。此次奧巴馬和民主黨也對這一把戲擺出勝券在握的架勢,讓共和黨先出招,自己後發制人,以在政治上得分。
第二,1995年的根本教訓在於:美國本質上是中右而非極右的國家,任何右翼的冒進,都可能適得其反。
如今的財政赤字遠比1995年嚴重,選民也一面倒地反對大政府的財政開支。但是,去年中期選舉後的一系列民調顯示,選民雖然調子唱得甚高,但具體到削減的項目上,如醫療、教育、社安等等,大家都反對削減。真正獲得選民擁護的削減唯有對外援助這一項。就算把對外援助乾脆取消,也削減不下多少錢去。
也就是説,所謂大政府的開支,早已經成了老百姓習慣的福利保障,大家全屬於既得利益者。
所以,不久前一民主黨評論家在電視上公開叫板:把要砍的項目都擺在桌面上,讓共和黨去砍好了,看他們自己敢不敢砍!
第三,也正是因為如此,處於下風的民主黨人反而比較硬。
中期選舉後共和黨戰略家曾彈冠相慶,説自己不僅控制了眾議院,也在技術上控制了參議院。參議院雖然民主黨保持著微弱的優勢,但許多民主黨人來自保守的州,這些保守的民主黨人,在關鍵問題上要和奧巴馬保持距離、跟著共和黨投票。
可是,這次財政對決,參議院的民主黨並無叛入共和黨陣營之跡象。這和1995年參眾兩院和總統對決的格局有了本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