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整體經濟規模擴大許多倍,並借此重塑國際大國地位。然而中國卻未遵循西方、亞洲過去的發展模式,政治改革並未伴隨經濟改革發生。獨特的“中國模式”引發中西學界討論:西方式的發展模式是否已被中國顛覆?臺灣《聯合報》邀請剛出版《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一書的美國耶魯大學金融係終身教授陳志武,與中研院政治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吳玉山,針對中國經濟與政治制度等議題,展開對談。
【臺灣《聯合報》10月25日文章】題:中國模式 帶領崛起? 帶往崩潰?
問:有人説中國“大國崛起”,也有人認為“中國即將崩潰”,請問兩位的看法?
陳志武:很多學者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解讀,有很大的誤解,把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政治制度看成一種單變數的關係。
中國的“大國崛起”,是在人口世界第一的優勢上,以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通過模倣、加快工業革命的進程完成。相較于英國的工業革命,中國18世紀乾隆時代發生了勤勞革命——透過許多人販賣廉價的勞力,抵消制度不利於市場之處。當勤勞高到一個程度,它可以代替制度的缺失,這也可解釋中國這30年來的發展。
中國這30年崛起的過程忽略了勞工權利,效率固然很高。但在下個階段若要透過自主、創新的方式獲得進一步發展,整個制度就面臨改變的需要。
吳玉山:中國的崛起只是在“補課”,以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歷史大國,過去在特殊狀況下坐到世界的後列,現在只是一個矯正的過程,坐回他原本應該坐的前列。
陳志武:“中國即將崩潰”,是由於政治改革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所産生種種問題。但我認為“中國崩潰”的機會不是太高,這些問題在未來十幾年不會使中共崩潰,但會形成壓力促使中國改革。
吳玉山:中國即將崩潰?這個問題有點問題,為什麼要問“中國即將崩潰”,而不問“中國即將改變”?“崩潰”指的是經濟解體或內戰,我認為中國目前不會發生。但政治經濟長期失衡所積累的矛盾、壓力,可能改變中國政治制度。
東歐和蘇聯共産政權解體時,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共産體制也無法維持。沒想到這20年來,這個以消滅資本主義為主要意識形態、全世界最大的共産黨,控制發展了一個成長最迅速的新興資本主義體系。把兩種最不能想像的極端現象,放在一個國家之內,卻還能維持穩定的狀態,這是相當令人驚訝的。
陳志武:許多人拿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東歐的休克式改革對比,認為前者在社會穩定基礎下獲得快速經濟成長,比後者以政治快速改革造成社會動蕩聰明。我個人認為是過度簡化的看法。
俄羅斯人口有2億,中國人卻有13億,人口勞動力的數量使得鄧小平可以利用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在沿海發展製造業,讓人民嘗到甜頭後,支援政府的漸進式改革。
問:陳教授最近出版新書《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兩位怎麼看“中國模式”?
吳玉山:今天中國的制度是走了一半,既非毛澤東式的極權主義加社會主義,也不是西方的民主法制加資本主義,而是夾在中間。學界爭辯的議題是:中國現在這個狀態究竟是殘缺的、必須繼續往西方那一端走去,還是就停在這裡,因為這就是最好的混合製度。
過去亞洲四小龍創造的“亞洲模式”,也是允許經濟官僚調控市場政策、有違自由市場原則,卻被認為是後進國家最好的模式。如今中國這種中間模式也被冠以“中國模式”之名,被認為是最適合中國的模式。金融風暴之後,許多西方學者對這種看法推波助瀾,加上中國的自傲,認為“中國模式”可以讓中國在21世紀成功超越美國。
陳志武:中國模式和亞洲模式並不相同。臺灣、日本都有一套政治上的制衡機制,抑制政府的權力失控膨脹,中國卻缺乏此類制衡機制。金融風暴之後,過去一年中國政府的權力比起金融風暴前明顯被強化。我擔心大家對中國模式的讚美,會引導中國政府權力走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狀態。
現在害中國最有效的方法,是吹中國模式有多好;而真正對中國社會有益的,卻是那些推動中國崩潰論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