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糧食的中國意味著什麼?

時間:2010-09-20 10:30   來源:新華國際

  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17日文章,原題:不要忘記另一個中國,資本市場只看到了北京想讓他們看到的那個中國嗎?(來源:環球時報)

  

  多年來,投資者的注意力都被限定在這個“中央王國”從“農業共産豐義”到“工業資本主義”令人驚訝的快速轉變中了。一些投資者對這個機遇之地垂涎三尺,其他人則為這個重量級新競爭對手苦惱不已。迅猛增長的摩天大樓和不夜港如今是我們對中國認識的一部分。

  但仍存在另一個中國。這個中國所存在的問題,甚至連債務纏身的歐洲國家都不願交換。中國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土地面積只佔7%。你不能在餓肚子的情況下打開平板電視或iPad吧。

  除非經濟完全轉為農業,中國確保糧食自給自足的戰鬥終會走向失敗。工業化邏輯意味著缺少的水和土地可通過糧食和牲畜進口得到有效解決,同時富餘勞動力通過工業製造品進行出口。中國在後一方面表現優秀,卻抵制前者。工業發展取代解體的農業經濟已導致支援工業經濟的土地匱乏。新近富起來的人要吃更多蛋白質、豐富的肉類,這需要比吃素食者消費更多糧食。若中國能像提高生活水準那樣大幅度提高農業産量,以上任何一個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但至少到目前,中國沒能辦到。美國農業部稱,中國的土地生産力在持續下降。

  中國對進口糧食的依賴或許産生一種與高油價類似的狀況,這種狀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就一直在經歷。正如人們爭論説油價上漲背後因素是美國對進口石油的持續依賴一樣,中國增加糧食進口可能意味著永久的高食品價格,這與糧食豐收與否無關。歷史告訴我們,人們不會因更便宜的suv燃料而生事,可一旦食物價格變得昂貴,他們就會這麼做。食品通脹的歷史是陰暗的。從20世紀70年代的伊朗到1917年的俄羅斯,再到1789年的法國,較高的食品價格都是革命的先兆。還不在乎嗎?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