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中國製造為中國“智”造

時間:2010-09-17 10:38   來源:人民日報

  “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遍及全球,中國擁有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世界對“中國製造”毀譽參半,中國對自己的“世界工廠”地位褒貶不一。

  據稱,在國際上將中國稱為“世界工廠”的説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産省發表的白皮書。再往前追溯,英國、美國和日本以其強大的創新和製造能力,也曾先後扮演過“世界工廠”的角色,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各種産品、機器和設備。英國于19世紀中期成為“世界工廠”,它創立了以蒸汽機為動力、分工合作與規模生産的近代工廠,掌握了國際分工的主動權,是全球製造中心和財富集散中心。

  類似英國,美國也是通過執新一輪工業革命之牛耳而成為“世界工廠”的。美國用一系列知名品牌來標識自己“世界工廠”的地位,創立了“泰勒制”與“福特流水生産線”,奠定了現代工廠的基礎。戰後的日本則是通過“重化學工業化”、“加工貿易立國”和“技術立國”,成為新興的“世界工廠”。它不僅實現了企業生産方式的革命,如“豐田模式”,還實現了資本主義組織方式的革命,即所謂“日本式經營”,如終身雇傭、年功序列和企業內工會等。

  就英、美、日的歷史經驗來看,“世界工廠”一般應具備這樣一些條件:該國的工業生産能力、研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準已位於世界同類企業和行業的前列;工業品出口額必須佔到世界總額的較大比例,能影響甚至決定世界市場的供求關係、價格走向及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該國的工業生産不僅為世界大規模地提供各類物品,而且為世界貢獻了批量科學技術及全新的管理經驗,使世界工業文明躍上新的臺階。

  可以説,與昔日“世界工廠”相比,當今中國的“世界工廠”無論從質還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當大的差距。“Made in China”長期以來似乎是廉價産品的代名詞。中國目前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核心技術的企業比例很低,諸多行業的對外技術依存度超過50%,而作為前“世界工廠”的美國和日本,這一比例卻僅佔5%左右。很多無自主品牌、無自主設計、無核心技術的“三無”中資企業,僅靠代工生産來賺取微薄的利潤。

  以芭比娃娃與iPad這兩個極具代表性的“代工産品”為例。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芭比娃娃都由中國製造,若以10美元一個售價來計算,擁有該品牌的美國獲利8美元,而中國企業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費。標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美國最低售價約499美元一台,但每賣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廠僅得9美元。由代工芭比娃娃到代工iPad,“中國製造”的代工技術顯著升級,但中國從中獲取的毛收益比重卻在下降。

  在國際分工體系的角逐中,昔日“世界工廠”英美日佔據國際分工鏈的高端。作為今日“世界加工廠”的中國,既要瞻“前”還要顧“後”。“前”有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與技術鴻溝;“後”有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地的成本追兵。中國必須思變,實現由“中國製造”上升到“中國智造”,從“世界加工廠”轉變為“世界創造基地”。(江 涌)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