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美國電視系列劇《成長的煩惱》風靡中國大陸,後來我們的藝術家們模倣它拍攝了一部《家有兒女》,收視率竟也居高不下。而今,偌大的中國也經歷著“成長的煩惱”。
遙想30年前,機動車稀少,堵車為罕見之事。現在,京藏高速(原八達嶺高速)持續10天的大堵車剛剛緩解沒幾天,連綿不斷的大堵車再次出現。
美聯社的記者看到,成千上萬輛運煤的卡車和其他車輛,擁堵在京藏高速公路上。自從一條與其平行的公路今年夏天開始大修以來,京藏高速就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堵車事件。香港《南華早報》説,大堵車將這段120公里的高速公路變成了一座巨型停車場。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發表聲明説,造成大堵車的原因之一是河北省實施的交通限行。對此説法,香港媒體不買賬。香港《經濟日報》分析認為,堵車的根本原因是車多路少。內蒙古作為內地重要的煤炭輸出基地,近年來發展迅速,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運煤車輛流向內蒙古,車流量短時間內劇增,現有的道路已經無法承受。
英國《泰晤士報》則認為,這是“成長的煩惱”。該報題為“交通大堵塞導致中國運煤通道陷入混亂”的報道認為,隨著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超過9%%,對電、煤的需求也變得沒有止境。
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陣痛”,中國如何擺脫煩惱及其未來的發展路徑也讓人關注。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就引起了外媒的注意和解讀。德新社意識到,在領導人試圖把中國變成不僅僅是廉價勞動力來源地之際,深圳既是中國過去的象徵,也是中國未來的象徵。
路透社也引述了政府將繼續支援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政治和經濟改革的“試驗田”這句話,報道還指出,胡錦濤要求“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香港《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深圳特區成立30年以來,曾經創造出令人驚喜的經濟發展奇跡,但近年也面臨著“特區不特”、發展路向迷失等問題。臺灣《中國時報》則認為,深圳被譽為“中國模式”的標誌,但是,當年深圳擁有的所有優勢逐一喪失,若不進行第二次改革,這個輝煌的城市很可能被歷史淡忘。
同樣面臨“成長的煩惱”的還有中美關係。天安艦事件帶來的影響余波未平,中國的海疆這個夏天頗不平靜。在劍拔弩張數月之後,解決煩惱的時候到了——美國派高官來到中國。
9月5日至8日,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托馬斯 多尼隆訪華。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網站撰文認為,這意味著中美關係重啟積極進程。文章透露,中國官員愉快地接受了奧巴馬把兩國關係納入積極軌道的提議,並準備嘗試著把中國公眾的注意力從過去幾個月的消極面上轉移開。《華盛頓郵報》則撰文稱,雙方9月8日發佈的公告暗示,明年年初,胡錦濤主席將訪問美國,中美之間冷淡的平靜或可得以維繫。
英國《金融時報》卻沒有如此樂觀。9月3日,該報刊發題為“奧巴馬對華軟硬兼施”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美國平衡但強硬的對華新戰略,更準確地反映了構成中美關係基礎的經濟合作和地緣政治競爭的複雜格局。今後,隨著美方繼續推行這一政策,我們會看到,儘管兩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往來,但在安全問題上將更頻繁地爆發衝突。
看來,中美之間的煩惱是結構性的,並非一時半會兒可以消除。這,恐怕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不得不面對的另一“煩惱”。(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