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提出建設性批評意見,是對政府工作最好的支援,是對人民群眾真正的負責。
眼下,一年一度的各地兩會正在陸續進行中,人大代表齊聚一堂,審議當地去年“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為今年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然而,在會場上,代表們表揚多、批評少的現象仿佛已經形成慣例。“看財政預算報告像看天書一樣”,“我在報告裏面找不到你説的話,這個應該寫出來”,像廣東省人大代表這樣,帶著火藥味審議政府預算的,因為稀缺反倒成了新聞。
人大代表該不該給政府“挑刺”?答案是明確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組織形式。人民群眾將權力委託給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肩負著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職責。給政府工作“挑刺”,顯然應當是人大代表的職責。
可是,現實中一些人大代表卻往往像“和事佬”一樣,一開會就甜言蜜語,好像被糖瓜粘住了嘴,除了表揚還是表揚,除了贊同還是贊同,一點批評的意見都沒有。
不願“挑刺”的表現都一樣,原因各不同。有些代表,平時忽視了身為人大代表的法律職責與使命,眼光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結果,到了會上,對政府工作一問三不知,既不知道政府做了哪些事,也不知道政策執行得到位不到位,更不知道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真正反映。於是,只能揀些好聽的話説,你好我好大家好,什麼國家權力、什麼公共事務,在他眼裏都成了“哈哈”二字。
還有些代表,並非沒有意見,但是見到會場坐著領導就心生畏懼不敢説,怕説多説錯,怕得罪了領導日子不好過,於是批評意見全都避而不談,談的都是表揚贊同的話。久而久之,有的人認識出現了偏差:當代表,聽“招呼”,不給領導添亂添堵。
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建立起溝通對話的長效機制,這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項重要功能。平時注意政府政策的實施效果,留心哪些工作還有漏洞、哪些措施還有問題、哪項決策是拍腦袋定的、哪類人群還被政府忽略,開會時有的放矢,把漏洞、問題、意見講清楚,督促政府整改完善,使政府工作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這是人大代表的應盡職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的座談會上,尚且鼓勵大家“照直説,不用委婉表達”、“把想講的都講出來”,如果人大代表有意見不提、有批評不説,往小了説,是人大代表履職不力;往大了説,是公共利益被忽視。
當然,人大代表也不能光有一張批評的嘴,如果將批不批評作為代表履職合不合格的標準,那也有失偏頗。批評不是目的,促進工作改進才是根本,人大代表更應該成為建言者,不僅要指出問題所在,還要拿出解決問題的好主意、好方法,匯集眾人的智慧,政府工作才能步步向前。從這個意義上説,人大代表提出建設性批評意見,才是對政府最好的支援,才是對人民真正的負責。(彭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