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等於政府職能就是去搞經濟建設——那是企業和社會的事情。政府要做的是提供服務和保障:把市場環境做好,把對市場的監管做好。
昨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也逐步推進。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突出的標誌就是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積極進展。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減少,以間接管理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市場體系也基本建立。政府充分發揮對市場的培育、規範和監管功能,越來越重視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從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歷程來看,我們的機構改革與職能的轉變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狀態,趨勢是與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密切聯繫的,市場經濟越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越是深入,機構改革就越有成效。職能設置和機構設置的科學化和匹配程度也相應提高。
不過,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雖然政府轉型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行政體制中仍存在一些矛盾,例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權力結構不合理、中央地方關係尚未理順、政府自身利益的傾向性仍然突出等。
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才是抓住了治本之策。這既是改革的主題,又是改革的總體要求。要通過改革,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才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政府應當是個“超然”的角色,其利益不是從單個企業那直接獲得,而是來自整體經濟的繁榮,來自一個活躍開放的健康市場。政府要做的是維護一個公平開放的市場秩序,讓企業可以自由競爭,消費者從中受益。這也是十八大報告中特別要求,要深入推進政企分開、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緣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行政體制、財稅體制、幹部選拔機制等多種結構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往往“唯GDP論英雄”,以增長代替發展等方面的矛盾仍比較突出,“增長主義”傾向也較為普遍。這些現象的背後,仍然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畢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等於政府職能就是去搞經濟建設——那是企業和社會的事情。
因此,當前在高度認識政府職能轉變的同時,還需要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需要明確的是,政府要做的是提供服務和保障:把市場環境做好,把對市場的監管做好,才能夠促進消費、擴大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