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要讀懂公眾緊盯名錶的深意

時間:2012-09-11 09: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湖北麻城市委書記楊遙近日在微博上就關於媒體報道該市學生自帶桌椅上學以及網友質疑其佩戴名錶問題進行回應。楊遙説,這是他六年前購買的一塊浪琴牌電子石英錶,其價值相信網友一查便知。若有其他需要了解的問題,可直接與麻城市委辦公室和他本人聯繫。楊遙還公佈了自己的電子郵箱。(西部網9月10日)

  近來一個值得讚賞的現象是,熱點事件中受到質疑的官員,學會了上微博回應公眾的質疑。有人説,這是一種危機公關的作秀手段——官員的動機無法揣測,也不應該揣測。無論如何,官員沒有厚著臉皮保持沉默,沒有縮著頭等著熱點過去,而是直面質疑;沒有在官方媒體或政府網站上居高臨下地自説自話,而選擇進入公眾集中的微博輿論場中進行對話,這種微博素養值得讚賞。權力還沒有被關進籠子,官員還沒有被民主馴服,但在強大的微博民意面前,起碼已經表現出禮節性的謙卑。

  微博時代,官員沒法回避微博,你不去關注微博,微博會來關注你、緊盯你——與其被逼著關注,在微博的窮追不捨下狼狽不堪,不如主動將自己晾曬到微博上,尤其是近來那些因為手錶而成為微博熱點的官員。

  麻城楊遙書記的回應,還算磊落,承認有手錶,六年前花錢買的,多少錢一塊網友可以查,並且公佈了電子郵箱——通過坦誠的公開表明瞭自己經得起網路監督、經得起微博“人肉”的自信。到底有沒有問題,還須網友的進一步調查和紀委的調查還他清白和給公眾説法。但問題不能止於此,輿論的問題,不只一塊手錶那些簡單。楊遙書記不僅要回應戴表的問題,更要讀得懂公眾緊盯手錶的深意。

  其實,公眾緊盯的遠遠不只是一兩塊表,而是表達一種對監督政府和官員的渴求。緊盯的是名錶,表達的卻是監督的無力和寂寞。對納稅人而言,政府和官員可監督的事項太多了,從官員的財産到政府的預算,從工程的招標到吃喝的帳單。可是,在既有的監督體制下,這些根本無法監督。看不見、摸不著,關鍵的資訊多是秘密。這是一種無奈的代償,看不見官員的財産,公眾只好去盯名錶名煙名眼鏡了。

  這也是一種報復性的監督。當公眾無法在既有的制度中正常地監督官員的財産時,就會報復性地緊盯他們身上那些看得見的消費品,以“有罪推定”的邏輯、妖魔化的想像和扒糞的亢奮去曝光他們的手錶、眼鏡、腰帶、手鐲、西裝、領帶、金牙、皮鞋、香煙等,倒逼他們“公開財産自證清白”。本來,這些都屬於官員的隱私,是一個人的正常消費,可因為財産的不透明,權力的不受約束,廉潔與否看不見,於是這些消費品都成了敏感物品,公眾想從這些看得見的消費上推定和想像官員的廉政資訊。

  所以,如果能讀得懂公眾緊盯手錶的深意,就不能只“就事論事”地回應手錶的問題,更應該借此公佈自己的財産,將自身全部置於陽光之下,免得讓自己的渾身上下充滿敏感物品,被“戴什麼表、抽什麼煙、開什麼車、住什麼房”之類的新聞無休無止地“糾纏”。財産見得了陽光,所有的消費就能見得了陽光;財産遮遮掩掩諱莫如深,所有的正當消費也變得偷偷摸摸,仿佛渾身上下每一件東西都散發著腐敗的氣息,都是靠貪污換來的。

  所以,財産不公開,並不是保護官員,而正在傷害著官員,不僅讓他們渾身敏感,渾身的穿著見不了陽光,更重要的是,讓這個群體在自我妖魔化。常有官員抱怨被輿論妖魔化了,抱怨公眾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評價官員。可官員應該意識到,這種妖魔化並非源於公眾的偏見,而是源於制度的原罪。官員財産不透明,一直拒絕公開收入,無異於自證不清白,自證收入中有很多見不得陽光的東西。一切妖魔化的想像,都源於這種遮掩。毫不客氣地説,官員財産不透明的制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妖魔,它不僅製造著腐敗的機會,更製造著公眾對官員的妖魔化想像,使一個群體成為妖魔的代名詞。

  手錶的尷尬,隱喻著當下官員的身份和形象尷尬。手錶需要去妖魔化,更重要的是,要去除公眾心中對官員的妖魔化想像——解決問題的鑰匙,掌握在官員自己手中,公開了財産,消除了那個制度魔鬼,就去除了那個傷害著政府形象和官員形象的幽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