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剎“吃空餉”,治病根是關鍵

時間:2012-05-09 13:59   來源:新民晚報

  幹活拿錢,天經地義。不在崗不幹活,卻佔著公家的編制,拿著納稅人的俸祿,更享受著各種公職人員的福利待遇,這能説得通嗎?

  5月3日,浙江省永康市在當地《永康日報》上公佈了該市機關事業單位自檢自查上報的“在編不在崗”人員名單,共計192人,涉及長期病事假、超假不歸以及停薪留職人員等8大類。一些人長年“吃空餉”,引起廣泛關注。

  永康此舉,給人的感覺有喜有憂。喜的是,在當地機關報上“自曝家醜”,是體現行政公開的應有之義,令整治“吃空餉”不再停留在泛泛空談,使一些佔公家便宜的人現了形。憂的是,各單位自檢自查上報,會不會專揀沒背景的“軟柿子”?這種隱憂未必是空穴來風。在本次曝光的“吃空餉”名單中,教育系統成為“重災區”,共有88人。而在人們的印象中,教育系統顯然不是最牛的“強權部門”。

  永康方面稱:向社會公示自查名單,希望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核實已公示人的資訊,另一方面引導群眾監督舉報“漏網之魚”。這種態度是很積極的。但是,許多行政與公職人員的資訊長期“機密化”,導致群眾“不明真相”,這給舉報帶來難度。公佈“吃空餉”名單的《永康日報》,被當地民眾搶購一空,更反證了當地百姓對政府資訊公開的饑渴與期盼,表明瞭強化政務資訊公開的必要與迫切。

  當然,“吃空餉”並非只發生在永康。據新華社報道,“吃空餉”在不少地方長期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一些權力者“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公家的便宜不佔白不佔”思維。有的領導甚至讓自己仍在襁褓中的孫輩佔編制、吃空餉。與其説這是損公肥私,倒不如説是赤裸裸的腐敗。與此同時,一些幹部明知他人吃空餉,卻不願“得罪”人,睜一眼閉一眼,對相關舉報也消極以對。他們倒是做了“好人”,並“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損害的卻是公眾利益與行政的公信力。更有甚者,一些單位虛報虛領人員工資,集體“吃空餉”,搞小金庫,試圖法不責眾……這一切交織混雜在一起,令一些人的恥感不斷降低,操行覺悟被拋到九霄雲外。

  吃空餉也好,資訊公開難也罷,説到底只是問題的表像。治療病根的關鍵是,權力監督與約束機制亟須“堵漏”與完善。具體而言,公職人員的選拔與考核理當更多地向社會公開,讓群眾真正擁有幹部稱職與否的發言權,使不稱職與“吃空餉”者難以玩潛伏。另一方面,行政預算不能總是大而化之,公款開銷必須進一步細化,全面接受公眾的審核與考量。更重要的是,對“吃空餉”者和知情不查的領導,理當定性為腐敗與瀆職,不僅要給予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更當追究刑事責任。只有核心問題得到扭轉,包括“吃空餉”在內的許多醜行才能從根本上減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