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不下堅就不算“改革攻堅”

時間:2012-02-24 10:23   來源:長江日報

  中國改革至今已有30多年,今年又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20週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前後,改革話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有關改革的議論和思考,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心態,其中一些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乃至爭議。不論是對堅定推進改革的明確宣示,還是表達了某種擔憂和不確定感,種種改革討論,從整體上顯示了當前中國社會對改革進入攻堅期所面臨形勢的深切關注。

  至少從本世紀初以來,人們越來越多的用“攻堅”、深水區等詞語,來描述改革正在經歷的階段。漸進式改革遵循先難後易的路徑,改革到今天,繼續推進意味著難度更大、阻力更大,開始涉足體制性、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因而要攻堅,“啃硬骨頭”。

  在改革攻堅階段,一方面是改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另一方面,社會進入了矛盾和問題的高發期,稍有不慎,社會矛盾甚至可能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面對這樣一種局面,人們對改革有這樣那樣的疑惑、擔憂,乃至表現出焦躁、操切的社會情緒,其實並不難理解。

  改革沒有回頭路,“停滯和倒退註定沒有出路”,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這樣的社會共識長期存在,並不含糊。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只有通過改革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同樣是社會絕大多數人的主流判斷。

  如今,改革攻堅論斷做出有將近十年,各個地方也都在大聲主張“啃硬骨頭”、“涉深水區”,那麼到底哪些領域是攻堅的對象?“堅”究竟被攻下了多少?攻堅的決心是不是在被付諸實踐?這些問題已經無可回避。只有攻堅的言語表示而無實際行動,不能算作攻堅;是堅而攻不下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攻堅。

  攻堅階段的改革,已經觸及到了權力自身的改革。改革是一場革命,革自己的命,切割權力自身的利益,尤其艱難。公費醫療、財産公示以及三公消費等領域的改革,無不顯示這一點。在涉及權力自身的改革領域,或進展緩慢或沒有進展,甚至以改革之名行倒退之實,既引起社會的巨大不滿,事實上也蘊含著深重風險。針對權力自身的改革攻堅,已經不能滿足於小打小鬧和修修補補。

  改革是對利益格局的調整,利益的再分配,現在一個常見説法是,改革最大阻力在於既得利益者。任何時候都會存在既得利益者,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利益被調整,這是人之常情。既得利益者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説法。改革攻堅階段,阻力所在,與其説是既得利益者,不如説是特殊利益者。特權者,有時是權力與資本的合謀,通過對社會各類資源的奪取與侵佔,形成了自身的特殊利益,這種特殊利益反過來擠壓社會空間,壓制社會其他群體的合法利益主張,進一步加劇社會的斷裂與畸形利益格局。

  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就好比舟行水上,到了一個險灘激流的特殊關口。人們可以理解攻堅階段的艱巨性、複雜性所帶來的長期性,也可以理解改革攻堅尤其需要智慧、審慎和耐心,但人們不能接受艱巨和複雜變成改革遷延不決的藉口,長期性變成時間無限多的緩慢,堅而不攻或攻不下來,人們的信任和耐心並不是可以無限透支下去。

  改革動力不足是一個現實問題。凝聚改革信心,增進改革動力,靠什麼?靠的不是喊改革口號或闡述一般性的改革道理,而是要通過實實在在的改革進展,特別是一些關鍵領域的關鍵性進展,來證明改革確實是在向前推進,確實是在攻堅。也就是説,改革攻堅問題不在觀念認識,而要在實踐中推進,有切實的行動。

  3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帶來中國社會經濟的巨大進步。本輪以及今後改革,改革攻堅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實際進展,將成為人民判斷改革決心和改革成效的一個重要標準。(劉敏)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