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個月,各地保障房開工量就由340萬套增至500萬套,提速之快令人欣慰,也令人生疑。據記者了解,少數地方在申報數據時,將去年未開工的項目結轉到今年開工項目中。為了加快進度,在審批手續不全的情況下就開工建設,邊施工邊審批的情況則更為普遍。還有一些地方,將奠基儀式作為開工的標誌,“鏟點土就算開工”,自然提高了進度。(7月19日《人民日報》)
早在中央安排1000萬套保障房任務時,輿論就指出,必須警惕湊數字、注水分,果不其然。現在可以肯定,保障房開工數據有水分,至於水分有多少還有待調查確認。據悉,9月份住建部將會同監察部開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到時候或許會揭開真相。不過,指望這一次督察行動來“擰幹”所有水分似乎不太現實。
輿論之所以質疑保障房開工數據,不僅是因為GDP等數據多年存在注水現象,而且,在資金短缺等問題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保障房開工進度讓人難以置信。現在,數據注水已不是質疑的問題了,而是真實擺在眼前的問題,只是還不清楚究竟哪些地方把去年項目算到今年,哪些地方邊施工邊審批,哪些地方在玩“假開工”的把戲。
讓人不解的是,今年五月份住建部就已向各地派出專門的巡查員來核查保障房建設,但記者依然了解到保障房開工數據有水分。這説明只依靠監管部門的力量難以杜絕地方造假、違規,必須要對數據注水問題進行“合圍”,才可能保證保障房這一民生工程不打折扣。
因此,防止保障房開工數據造假就是防止違規、欺騙。如何“擰幹”保障房數據水分值得深思。在我看來,不妨從四個方面來“合圍”保障房數據注水:
其一,在行政督察之外,創造條件鼓勵媒體與公眾介入監督。無論是住建部特派巡查員還是兩部門9月份全面督察,都很難做到全覆蓋。即便監管部門走遍所有建築工地,看到的也未必都是真相。所以,建議在行政督察之外,監管部門為媒體監督和社會監督提供方便。比如,徹底公開每個保障房項目開工時間、套數、資金來源等資訊,讓公眾來監督。
其二,1000萬套保障房包括哪些類型,每個類型具體所佔比例和套數,必須要儘快明確。據報道,地方與中央統計口徑不一致,中央認定的保障房範圍包括:廉租房、公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但一些地方在上報數據時將棚戶區改造、還遷房、危舊房改造及限價商品房等列入其中。顯而易見,這就給了某些地方渾水摸魚、數據注水的機會。
其三,統計數據要敢於揭露保障房水分。最近,國家統計局和相關部委聯合下發了要求建立保障房的統計調查制度通知,制度將從7月份開始實施。無疑,這是確保保障房數據真實的必要措施,但統計數據來源,到底是等著開發商、地方政府來報送,還是統計局主動去明查暗訪?值得問一問。可以説,要想開工數據不注水,統計部門要有實際作為,不能坐在辦公室等數據。
其四,對數據注水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到底哪些地方在糊弄中央、欺騙公眾,目前還不見具體披露。我以為,對這些地方一要勇於徹底揭露;二要敢於處罰問題官員——對造假官員不是約談,而是直接問責;三要敢於重罰地方政府,比如,增加保障房任務,減少商品房用地指標等。總而言之,1000萬套保障房關係到公眾權益,關係到宏觀調控成效,對注水問題絕不能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