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急轉”與鄉村治理困境
時間:2011-06-14 15: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南方部分省市的大旱剛剛緩解,部分地區又出現嚴重的洪澇災害,“旱澇急轉”將整個南方中國多災多難的景象勾勒得一清二楚。對此,“氣候變遷説”、“三峽大壩影響説”等紛紛登場。但就筆者經驗來看,處於困境中的鄉村治理模式而導致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嚴重欠缺,即使不是旱澇頻繁的主因,也在相當程度上惡化了目前的“旱澇急轉”現象。
我的老家在皖中某縣農村,那裏地勢較高,怕旱不怕澇。今春大旱以來,我經常與母親通電話,借此了解老家旱情。母親在電話那頭很焦慮,説今年恐怕要絕收了,菜地都要用井水澆灌。然而,當這次強降雨來臨時,她又開始擔心姨媽家是否又要“破圩”了。姨媽家住在巢湖附近,地勢較低,每次只要發生大洪災,基本都要全家“逃災”到地勢較高的親戚家。
據我長期觀察,筆者故鄉的頻繁旱澇與這些年來鄉村在小型水利工程上治理能力的日益衰退,以及治理模式本身的困境,有著直接關係。以鄉村對小水利工程的管理為例,我老家的農田灌溉主要靠兩口大塘,然而,這兩口塘都被生産隊長承包養魚,其代價是他要給全村農田無償放水。水多的時候,隊長可以既養魚,又維持全村農田的基本用水,但每逢大旱,村民和隊長的關係就很緊張,甚至最後強行開塘放水。記得小時候,每隔幾年,村民們都要集體參加水利工程的維修,可農村稅改與取消“兩工”(義務工、積累工)以後,地方政府與本地鄉民,再也沒人對日益老化的水利工程進行維修了。
同時,生産隊之間為了灌溉,互相爭吵更是常有之事。彼此惡意競爭下,截流、堵壩、開溝、放水,更是把水線和明渠搞得支離破碎、幹瘡百孔,甚至逐漸失去供水功能。加之近年來過度墾荒,水體植被越來越少,水土流失嚴重,水塘塘底淤積層越來越厚,而承包者既無意願也無能力主動清淤。
這些年來,隨著農村稅改與“兩工”取消,當地政府並沒有對農村小水利予以資金支援。去年冬天回鄉,看到有挖掘機在開挖渠道,本以為是整治鄉村水道,詢問之後才知道,是附近又要建化工廠,為了生活飲水安全,正在鋪設自來水管道。也就是説,除了一些非常緊迫的問題外,地方財政很少主動對鄉村水利等其他公益性事業予以資金補助。
不錯,農村水利既有農田灌溉、水産養殖和生活供水等興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澇、降漬等減災功能。防洪抗旱等水利工程是完全公益性的,不具備經營條件,如果各級地方政府不能明確其財政投入責任,不能維修、改造、新增水利設施,即政府不能在鄉村治理中扮演主導角色,那麼在經濟能力日益弱化的某些鄉村,旱澇頻發就不僅僅是“天災”了。
當然,政府資金畢竟有限,還必須鼓勵民間投資,動員和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從而建立起國家、民間多元投資與農民自願投工、投勞相結合的有效機制。仍以筆者故鄉為例,將屬於集體財産的池塘承包給生産隊長養魚是個好辦法,但隊長囿于資金實力而不可能對池塘進行大規模整治,在乾旱之際,村民們往往又會在哄搶之中開塘放水。即使地方政府有膽識去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辦水利,如果沒有比較明確的産權保護制度,可能無法激活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經營管理權。
轉型期的鄉村治理需要更多的自治與活力,但鄉村自治並不代表政府在公益事業上無所作為,更不代表自治過程中可以缺乏明確的産權意識。(李磊)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