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釋疑數據到底是救贖還是損毀統計公信力

時間:2011-05-13 10:39   來源:紅網

  “111元”還是“680元”?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兩組相差懸殊的居住價格數據近日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在11日的發佈會上,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並表示本月18日將公佈居住價格的詳細數據(中國新聞社5月11日)。
  
  我注意到,至此統計局已經是4次釋疑111元居住支出這個統計數據。日前統計局公佈的2010年國民經濟核算中對居民消費支出的統計結果,每月住房支出僅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末位。面對公眾質疑,國家統計局先後有過4次釋疑。第一次解釋:4日晚統計局網站刊文稱:每人平均住房月支出111元不含購房款;第二次解釋,10日統計局網站刊文稱:去年全國每人平均月居住支出超680元;第三次解釋:10日統計局網站再刊文稱:統計局官員糾正每人平均居住支出680元説法稱數據被誇大,隨後,該文作者國家統計局核算司鄭學工發表聲明糾正該説。
  
  我嚴重同意鄭學工《統計是一門科學——一個統計人對每人平均111元居住支出的思考》文中觀點:“統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個工具,可以用來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但它絕對不能包打天下。統計所要反映的是從個體現象中提煉出來的普遍規律,並不能面面俱到地直接反映所有個體現象。做好統計工作是要以科學的標準和方法為前提的。但是,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以誤讀和曲解統計數據以吸引公共眼球的現象,這是違背科學的和不負責任的,是對統計工作的偏見和歧視!”然而,我不禁請問:一個統計數據都需要統計官員翻來覆去自自話4次釋疑,這能算“以科學的標準和方法為前提”的嗎?叫人如何相信如是統計是一門科學?叫人如何相信統計方法數據的嚴謹性和權威性?一個統計數據都需要“否定之否定”地4次釋疑,讓人無所適從難解糾結,這能怪公眾“以誤讀和曲解統計數據以吸引公共眼球”嗎?一個國家最權威的統計部門,居然需用4次釋疑來回折騰一個數字,究竟誰在“違背科學和不負責任”,難道不是很清楚嗎?
  
  我之所以提出4次釋疑數據到底是救贖還是損毀統計公信力的問題,是因為,事實是國家統計局因統計數據近年屢受詬病質疑,部門公信力已然受到挑戰和損傷。有兩次質疑似乎堪稱“標誌性”事件,一次是2009年7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數據,各行業月平均工資都有不同程度上漲,有網友迅即發文稱自己工資“被增長”。其如是稱:“只能説如我這般城鎮居民,不在國家統計局調查的6.5萬戶城鎮居民之列。這6.5萬戶城鎮居民,可能不是一般的城鎮居民家庭。在這6.5萬戶城鎮居民家庭的‘證實’下,我們都被統計數字‘幸福’地籠罩著,而我們的實際收入,卻也在國家統計局那裏‘被增長’了!”文章在網上引起熱烈議論。“被增長”遂成為當年乃至近年網路熱詞。再一次是,繼2009年工資“被增長”,2010年國家統計局又出了個房價“被拉低”事件。據國家統計局公佈,2009年我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1.5%。由於與大多數民眾感覺差距過大,引發媒體和網友熱議。隨後,國家統計局一位官員就此作出回應,稱上漲1.5%是全年平均數。然而,房價平均説並沒有平息公眾的疑慮,反而將這一話題的熱度再次拉升。對於這一説法,無論是媒體還是公眾大多表示難以認同,並且有專家呼籲,是時候建立一個權威的房地産價格指數了!
  
  果真要救贖被損毀的統計公信力,正確的態度乃是,如鄭學工《思考》一文所言:“必須尊重科學,要以嚴謹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對待它。”而不是在官網上變戲法戲劇性4次釋疑數據,將嚴謹的統計數據娛樂化;更不該“老虎屁股摸不得”地指責公眾“動輒詆毀甚至誹謗統計部門”。因為:4次釋疑數據到底是救贖還是損毀統計公信力?答案難道不是很清楚嗎?(陳慶貴)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