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廣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針對一些幹部遠離群眾的現象,他指出:“少數幹部重物輕人,甚至為了短期經濟增長不惜損害群眾利益,出現了幹部在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眾卻在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的‘熊市’中埋怨的怪現象。”(1月9日《華西都市報》)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儘管人們對幸福的定義和追求千差萬別,但是所有的幸福其實離不開一些共同的前提和基礎。這之中,經濟富足無疑不可或缺,不難設想,假如基本的生存消費都捉襟見肘,生活享受更是無從談起的話,的確很難有幸福可言。至於所謂的窮開心,甚至認為收入與幸福無關,只要心態好,窮照樣可以幸福,恐怕多少有些站著説話不腰疼的味道。
追求幸福同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濟牛市,起碼是為“幸福牛市”提供了經濟基礎與物質保障,見到了“經濟牛市”,“幸福牛市”也該為期不遠才是。但是,這邊廂官員陶醉於“經濟牛市”,那邊廂群眾卻埋怨于“幸福熊市”,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恐怕還不能簡單地把幸福與經濟等同起來。
讓官員們無比陶醉的“經濟牛市”,不難從飄紅的經濟數據中看得一清二楚。不過,能夠轉換為官員政績的“經濟牛市”,究竟與公眾有多大關係,恐怕需要打上個問號。具體而言,房價上漲,物價上揚,很容易讓經濟數據表現得十分好看。但是,假如啥都在漲,就是工資不漲,如此“經濟牛市”,其實是以掏空群眾的錢袋為代價的,結出“幸福熊市”的苦果,也就不意外了。
某種程度上,這還真和股市有著不少類似之處。股市的牛市中,往往也存在“只賺指數不賺錢”的現象,牛市之下,散戶依舊虧錢的也同樣不少見。既然“經濟牛市”下,群眾就好比是一個個散戶,難以跑贏大市,牛市之下依然遭遇“幸福熊市”,似乎也只能怪自己眼光不好,沒把握好機會。
不過,“經濟牛市”下的“幸福熊市”,其實更多暴露了發展的不均衡,當群眾的收入從“經濟牛市”中獲益不多,甚至還跑不過CPI,如此“經濟牛市”,必然會製造出越來越多的幸福洼地。而唯有讓群眾從“經濟牛市”中充分受益,“幸福牛市”才有望與“經濟牛市”並駕齊驅。(武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