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改革無定式,關鍵能否少花錢

時間:2010-11-23 13: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針對公車改革這個老大難問題,在今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車改革之困局》的提案。目前,這一提案終於獲得了回應,國家發改委經與財政部商討後回復稱,目前該委正抓緊啟動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相關工作,積極開展調查研究,促進此項工作加快推進。(11月22日《京華時報》)

我國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公車,公務用車制度也存在嚴重問題。首先是花費驚人、效率低下,成為財政的嚴重負擔。民革中央的提案指出,地方公車消費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間,遠超過對教育等民生項目的投入;其次,由公車消費引發的公車私用、超標配車、採購黑洞等問題很多,“車輪上的腐敗”十分驚人。新華社曾披露,一些地方公車維修也變成了“唐僧肉”,出現了一部公車一年的維修費10萬元、一部車一年換了40個輪胎的怪事。此外,在數量龐大的公車,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促進節能減排等重大問題上,也成為不可忽視的“絆腳石”。

公務用車制度的眾多問題,早已引起了廣泛關注,“車改”問題,也已經提出很多年。然而,由於利益羈絆,車改一波三折,卻鮮有進展。在北京,車改試點已經搞了十年,差不多還在原地踏步。其他地方車改實踐,雖然也探出了一些路子,但基本上“經驗”不多、“教訓”不少。比如,有些地方推行公車貨幣化改革,一個處級幹部每月車補比白領工資還高;車補嚴格按照級別拿,真正因公務需要用車的人,車也被改“沒”了。目前,除了各地推出的一些“公車貼標”“GPS監控”等小修補之外,公車改革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倒是一些民眾不乏監督熱情,拿起相機當起了拍攝公車私用的“專拍哥”。

雖然公車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多少現成的經驗,但至少可以確定,那些沒能減少花費和提高效率,不能有效遏制公車腐敗的所謂車改,都是不成功的。公車改革,應該以減少開支的遏制腐敗為目標,當務之急是把管住錢、少花錢。小修小補,甚至變相增加福利的做法,無法贏得公眾信任,反而會增加更多尋租機會。

公車改革一波三折,背後的阻力可想而知。所謂公車,不僅是公務用車,也不以公務需要為標準,有的已經異化為地位和特權的象徵。既得利益已經固化,要打破確實很難。每次公車改革的所謂創新,都會被相應的對策所消解。部門或下屬單位最好的公車,往往是領導的專車,所謂的配車標準、用車限制,基本上形同虛設。一些鄉鎮或者基層部門領導,開好車的比比皆是,出了問題一查,往往説是“借用”的。

對於公車改革的阻力,不能視而不見,從公車數量世界第一,改到像韓國那樣,整個首爾市只有40多輛公務車,也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公車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不得不改。公眾對公車消費的自發監督,也需要制度的積極回應。今年3月,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也明確指出,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制度改革的條件。

公車改革未必有統一的模式,可以採用貨幣化補貼、公務用車社會化,也可以對公車進行集中統一管理,採用先進的跟蹤監督手段。然而,最關鍵的,是通過預算監督和預算民主,從源頭上紮緊政府的錢袋子。剛剛去世的學者蔡定劍一直強調預算民主的重要性,他認為,政府和個人一樣,都有利己的傾向,如果缺少制約和監督,就會對自己特別大方,相應地,在民生和公共服務上的投入就會減少。國外的官員也並非毫不利己,也不斷曝出公車私用、違規報銷的醜聞,不過這樣的行為往往容易被各種監督揪出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因此,要真正把公車消費降下來,必須加強人大的預算審查和預算批准職能,從源頭上做好財政資金的分配。公車消費是多還是少,要通過預算公開,讓公眾知曉並參與決策。此外,預算的執行,也需要更多引入公眾的監督,這是預算民主的應有之義,也是對公眾監督熱情的積極回應。丁永勳(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