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紅會存在要求醫院認捐來換取器官捐獻資源的現象,一例器官甚至要捐10萬元。紅會稱捐款用於對捐獻者進行救助,醫院認為地方紅會對捐款賬目沒有公開。中國器官資源多掌握在地方紅會手中,衛生部研發的電腦分配系統僅能調控1/3的器官。(7月8日《新京報》)
捐贈講究的是自願原則,而非他人強迫。如果報道情況屬實,一些地方紅會疑似利用壟斷器官資訊資源優勢,對醫院進行索捐。如此做法豈非涉嫌變相搞器官交易?
政府在倡導免費捐贈人體器官,並積極展開宣傳和試點工作,以改變民眾的滯後思維,並推進器官捐獻活動,讓更多患者可以換到合適器官,延長生命。這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情,但一些地方紅會的“索捐”舉措,使得器官捐贈“變味”,索捐所得資金亦缺乏明細賬目,不僅有損器官免費捐贈活動,潛藏腐敗黑洞,也傷害到民眾感情,理應遭到譴責。
我國在建立器官捐獻體系時,引入紅會作第三方機構,是為了杜絕器官捐獻淪為交易,所以讓紅會承擔器官捐獻登記和見證等職能。但在現實操作中,由於紅會壟斷器官捐贈資訊資源,醫院要從紅會處得到潛在供體資訊,才能順利拿到可移植器官做手術。可見,本來應該公開的器官捐贈資訊,反而被某些機構利用成為索捐工具,暴露出器官捐獻體系存在管理問題。
據報道,衛生部所研發的一套自動分配器官的電腦系統,已投入運作2年,但它並沒發揮人們所預想的作用。報告顯示,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捐獻進入自動分配系統。在強制性規章缺位的情況下,致使系統外的捐贈器官資訊資源失去控制,一些地方紅會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顯然,要想堵住器官捐贈資訊黑洞,防範他人從中獲利,就應建立全國強制規定,所有捐贈資訊均要在第一時間登錄系統中,由其按照醫院需求公平合理分配。
在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地區,90%捐獻者的家庭面臨生活困難問題。可見,需要建立完善的補償救助機制,既防範器官捐贈者因手術陷入貧困,也為器官捐獻發展打基礎。而紅會通過向醫院索捐而獲得資金,用於對捐贈者家庭救助,其出發點雖屬善意,但其行為已經涉嫌觸及民眾的情感底線。因此,需要杜絕一切索捐行為,同時完善救助機制,鼓勵社會各界向器官捐贈救助基金捐款,為器官捐獻體系托底。(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