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優秀青年代表,既是能力超群的崗位能手,也是引領著一個行業風氣的道德模範——聽完和看到參加“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的那些優秀青年代表的故事後,人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正如青春與夢想無法分割,青春也與純真緊密相連。無論是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的奮鬥故事、中國石油第一建設公司第三工程處313工程隊電焊技師裴先鋒的傳奇經歷,還是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芒來嘎查黨支部書記米吉格帶領村民們致富的感人故事,從這些青春故事中,都能看到感人至深的高尚品格。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寄予的厚望中,“高尚品格”佔據著重要位置。他説,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
是啊,我們今天是青青白楊,明天是社會的棟樑。這一代青年擔負著何其光榮而艱巨的責任,扮演著何其重要的角色——既是引社會風氣之先的改革力量,也是思想解放的先鋒力量;既是創新創造的核心靈魂,更應成為社會道德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一個時代的品格就是青春的品格、青年的品格,有了品格高尚的青年,這個社會的整體道德自然就不會低到哪去。一個時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精神的集中體現,青年應該成為一個社會道德高地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自覺的主要群體。
青年朋友們應該有這樣的道義自覺,首先自身養成高尚的品格,在功利主義的誘惑下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被利益迷住雙眼,不被消極情緒所傳染,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踐行公共道德;然後是用自身的高尚品格去引領社會,感染和帶動更多人凝聚在社會的道德磁場中,從而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當這個年輕的群體都有這種品格時,自然能形成一個充滿著感召力的道德高地,對整個社會也會起到輻射和引領作用。這就是“引社會風氣之先”的意義。
青年朋友這方面歷來做得很好,比如越來越讓人矚目的志願服務之風,就是青年所引領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等大事件中,年輕人擔當起了志願服務的主力,他們的笑臉,他們的擔當,他們對國家深沉的愛,他們身上體現出的責任感,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喊出“四川不哭”,他們高呼“理性愛國”,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擔當。對這一次年輕人在蘆山抗震救災中的積極表現,習總書記也是讚譽有加,大批青年臨危不懼、頑強拼搏,廣大青年心繫災區、無私奉獻,為抗震救災作出了重要貢獻。支撐這種志願精神、公益美德和奉獻情懷的,正是融于他們血液中的高尚品格。
寄望于青年引道德風氣之先,不僅因為這個群體是中國的未來,還因為他們擁有更強大的道德能力。雖然説踐行道德沒有年齡限制,堅守道德有時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一個微笑,一個微不足道的鼓勵,一個援手就可以了,但很多時候需要能力。對青年在一個家庭中生存狀態的描述,我們常用的話語是:上有老,下有小——從社會視角看,很多道德責任就落在了青年一代身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老人,抓小偷,讓座位,獻愛心,等等,這些都需要能力,青年責無旁貸。
青年應該成為這個社會道德的生産者,而不該是消費者。中國當下社會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過個體的實踐為道德建設輸入正能量的道德生産者,而不是想著從別人的道德行為中獲益的道德消費者。都想著從別人的道德中獲益,自己卻不想去為道德輸入能量,道德能量必然越來越微弱。所以,社會的道德建設最稀缺的不是“坐在路邊鼓掌的人”,而是走在路上扶起摔倒的老人、救起落水的兒童、托起懸空的孩子的人。只有每個人都成為道德的生産者,而不是道德的消費者,社會才會形成一種健康的道德生態。青年有這種能力,更有這種責任去生産道德,向社會輸送青春正能量。
負責任地引社會風氣之先,而不是被不良社會風氣所左右,去生産道德輸送正能量,而不是消耗道德生産戾氣,應該成為這一代青年的思想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