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不是應該張弛有度

時間:2013-04-09 1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過去十年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是“科學發展,和諧社會”,這是極好的理念。觀諸多年之發展,我們雖然在“科學”、“和諧”的理論、口號上著墨甚多,實際成效卻不夠。應該説,中央對發展格局的認知是清醒的,認識到“科學”、“和諧”所面臨的利益格局非常頑固,目前取得的成績,不過是萬里長征才邁了幾步。

  最近,從北京的“霧霾”到上海的“豬江”,從地下水污染到“香港限購奶粉風波”,可以顯見發展不科學的頑疾。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何此類現象在國家強調科學發展之後沒能得到遏制。這些年中央沒少提生態文明,沒少提綠色經濟、迴圈經濟、低碳經濟。甚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中央有關部門就已經有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20多年過去了,為何還普遍存在官員們對GDP的崇拜?

  思來想去,是不是我們把發展的話説得太強硬?改革開放之後,那一句“發展是硬道理”的確對我國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但時至今日,當發展帶來的某些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看到,不是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發展了就能解決”的。當然,真正的“發展”是科學發展,問題是,思維慣性使得很多官員心目中的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就是GDP。因此,如果在眾多官員心目中,經濟發展成為硬道理之後,其他的道理就變得蒼白無力,就成為軟道理了。這就是為什麼在實際施政過程中“發展”往往會被異化,變成只有經濟發展、只有GDP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污染不可怕、逝去青山綠水不可怕,只要有了經濟發展,有了GDP,可能還有了提拔,當然什麼都不可怕了。只是,有一天,人們連呼吸都感到難受時,老百姓真覺得害怕了!

  需要説明的是,筆者並非不認為經濟發展很重要。從民生到穩定都需要經濟發展,都需要GDP;文化發展、教育發展、社會發展,甚至政治發展都需要GDP的支撐。但嚴峻的現實是,當發展變成不管不顧的唯一目標時,人們以為發展就是經濟發展了,其他的發展都成為軟道理。

  由此,在發展速度上我們就很難慢下來,各級政府官員為了GDP增長,就不得不大做各種文章。常常聽地方官員理直氣壯地講“地區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不夠、發展不快的問題”。更有某著名經濟學家打氣:中國經濟還能高速發展20年。問題是,我們能夠長期地、持續地一路狂奔嗎?有這個必要嗎?真要極端地崇拜GDP嗎?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有講究“中和”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可以給我們明示。《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子》又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從古語中能夠得到什麼啟示?發展是不是應該張弛有度?高速發展是否應該適可而止。就如一個人,用很快的速度跑,快跑一陣,就要慢一點,否則是不能持續的。何況,慢下來時,我們能更好地思考,如何更“科學”、更“和諧”。中國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能否把速度降下來一些?

  世上沒有任何藥是包治百病的,發展也不可能例外。給發展留點空間,給改革留點時間,認真想一想,新時期的改革發展,如何能夠真正地“科學”起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