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開透明讓霧霾中的民眾看到希望

時間:2013-01-31 14: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霧霾很不給環保部門面子,第七屆全國環保大會剛結束,環保部領導“牢固樹立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發展和繁榮”的話音剛落,新一輪霧霾又來了,一點不比上一次弱,影響範圍一點不比上次小。首都北京更是此次霧霾的重災區。2013年第一個月快過去了,北京竟然只有5天無霾,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這組尷尬的數字,見證著首都空氣之臟,見證著生活在首都的民眾呼吸之艱難。

  不是霧霾不給環保部門面子,也不是相關部門治理污染不力,更不是像某些人所説的“缺一陣風”那麼簡單,而是長期以來不可持續的生産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所累積問題的總爆發。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也想立刻驅散霧霾,他們自己生活在同樣的空氣中,充當著同樣的“空氣凈化器”,即使不為別人,只為了自己,也會積極治污驅霾。可問題積重難返,病去如抽絲,環境的修復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樣的陣痛期也許將在一段時間中長期存在:一邊是政府加大環境治理,一邊是霧霾常發高發。這既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為昔日那種“要錢不要命”的發展方式埋單,也是每個人為自己“顧眼前不顧長遠”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埋單,沒有人是旁觀者,沒有人可以簡單地將自己定位為受害者,霧霾中多多少少有每個人的“貢獻”。正如有人批評愛把PM2.5監測儀帶在身邊監測空氣並轉發監測數據的潘石屹,潘石屹所開發樓盤的工地也是污染源之一,小潘也應該帶個監測儀去自家工地測測,監測自己的工地有沒有防風防塵措施。

  這樣的霧霾天可能將是城市的常客,怎麼辦?在這個環境問題的集中爆發期,當空氣治理無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時,政府採取何種措施和行動才能如溫總理所説的那樣“讓民眾看到希望”?最重要的是公開和透明。正如在本月15日一次基層調研的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説:“積累的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我們必須有所作為!”他同時強調,要直面霧霾天氣,政府“應公開透明、及時並如實向公眾公開PM2.5的數據”。他曾對當時那些憂心忡忡的官員質問道:“公開了又能怎麼樣呢?在一個資訊共用的網路化時代,你不公開公眾照樣有渠道獲知,為什麼要自欺欺人呢?”

  現實確實如李克強所言,政府不公開PM2.5數據,民眾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獲得——而且,每一次從非官方途徑獲得的消息,都是對官方權威和公信的一次消解。從另一個角度看,PM2.5數據公開後,天並沒有塌下來,人們並沒有因霧霾而産生恐慌,也沒有把所有批評都指向政府,相反卻能理性地反思公民的環境責任——比如現當下輿論正在討論的鞭炮污染問題,公眾主動要求春節少放鞭炮,這就是數據公開後對輿論産生的反思壓力。

  正是由於政府部門在霧霾問題上的坦率,尤其是在PM2.5數據上的不遮羞不諱飾,也贏得了環保人士和西方媒體的讚賞。更重要的是,霧霾並沒有像往日那樣演變成為讓政府難堪的危機,而是成為催逼著公民、社會反思環保責任,政府反思生産方式的機會。公開透明的處理,讓每個人意識到自身的責任,而不是像往日那樣,政府遮著掩著各項醜陋的數據,甚至編出一些漂亮的數字進行粉飾,自欺欺人,最終人民將怨憤都發泄到不説實話的政府身上,環境危機變成政府的信任危機。

  以納稅人的名義和“同呼吸”的理由,要求政府在治理城市空氣污染上更多的公開和透明。比如,不僅要公開PM2.5數據,還應該公開其他相關的環保數據,因為霧霾中不僅有PM2.5,還有其他臟東西,這些都應該告訴公眾。然後,雖然霧霾短期內無解,但有必要給公眾一個時間表,讓深受霧霾之苦的公眾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再者,修訂併發布空氣品質標準,立法保障公民的環境權利,這些都應該提上議程,讓公眾公開地討論。還有,政府到底有多少輛公車,有什麼措施保障公車在污染天中限行。公開與透明,不僅可以避免恐慌,更有利於公眾在治污上形成共同的利益感覺。

  治理霧霾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但如果政府缺乏公開透明,人們很容易就覺得責任都在政府。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