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壓力大嗎?記者隨機採訪了職場白領、公務員、農民工和小學生等群體時,答案絕大多數都是肯定的。一項“2012年關愛職場白領、關注白領健康調查”顯示,2/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處於亞健康狀態,危害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工作壓力居首。過大的壓力導致未老先衰、過勞肥、過勞死等情況。(今日本報B01版)
適當的壓力是一種前進動力,可當全社會出現“高壓鍋”現象,並導致集體性的健康損耗及情緒焦慮時,這種壓力顯然過大了。政府在強化心理調控、心理救助的同時,更應該多一些心理收入意識。
《人民日報》曾界定過“心理收入”:指員工在工作中所獲得的收入水準差異以及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獎勵與晉陞、發展機遇等引起的心理狀態變化與心理感受。員工心理收入的變化越來越成為激勵員工工作的重要動力來源”。
社會群體在工作和學習中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以及心理髮展意識、幸福指數等,應該成為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重要發展指標。得到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讓心態、情緒保持在一種和諧狀態。不能因為物質的得失而讓情緒大起大落,不因為暫時的不如意而焦慮、鬱悶,更不因為處在壓力環境中,就抱怨、暴躁等。達到了這種狀態,你的心理收入就屬於高收入,是當之無愧的“心理收入白領”。將壓力當作一種動力存在,學會駕馭它,調節它,釋放它,你的幸福心態就會增多。
我們的發展在注重物質創富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精神創富,讓心理髮展和物質發展一同前進。讓心理調節機制更為完善,在日常中注重心理髮展意識等,這才是心理收入最核心的內容。遺憾的是,我們的傳統觀念總是把金錢當做成功的唯一標準,而將幸福和快樂的指標忽略。因為陷入物欲陷阱,我們才拼命賺錢而放棄了節假日,拼命自我加壓而放棄了知足常樂,拼命競爭而忘卻了起碼的道德和公平規則。一味向外跋涉而缺乏對內在心理的修復療傷,以至於心理承受力和調節能力不斷降低,心理收入日益匱乏,就容易出現情緒亞健康,形成群體性“高壓鍋”。
所以,應該將心理收入放到重要位置。對於社會而言要多給公民提供帶薪休假的機會和公平的發展機制,對於企業而言要多給員工提供人文關懷,對於個人而言要淡化物欲強化心理創富,提升心理髮展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