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過馬路還不如中國”並非五十步笑百步

時間:2012-12-05 13:59   來源:揚子晚報

  人民網駐美國記者任建民撰文對“中國式過馬路”發表看法,提出“‘美國式過馬路’還不如中國式,連和他人‘湊一起’的意識也沒有。”(今日本報A19版)。

  任建民把“中國式過馬路”和“美國式過馬路”所做的對比,特別是“美國式過馬路”還不如中國的標題,被很多人認為是“五十步笑百步”。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網友觀點是,“作為主流媒體,不去做些有意義的事,而是進行這樣的對比,有意義嗎?就好像一個考試不好的學生説,還有比我更差的學生”。

  應該説,這樣的觀點代表了很多人對任建民文章的認識,可是不客氣地説,持這樣觀點的人,並沒有認真閱讀任建民的文章,更沒有讀懂他對中美兩國過馬路進行比較的真實意圖。事實上,對中美過馬路進行對比,任建民只想表達一個觀點,很多時候,看似素質問題,實際上是制度安排的結果。

  正如任建民分析的那樣,是否遵守法條或規矩,與守法的成本和違法的代價都有很大關係。中國式過馬路和美國式過馬路,之所以都是亂糟糟的,不是兩國國民的素質存在質的差別,而是兩國在過馬路制度方面都存在著致命缺陷,比如交通規則的不合理、違法成本的過低等等。

  這樣的對比説明,如果把“中國式過馬路”簡單地歸咎為“素質問題”,很有可能把更為致命的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問題給忽略掉。從這個意義上講,難道任建民的觀點和很多人對於中國式過馬路的反思不是不謀而合嗎?在好的制度規範下,人們的規則意識會逐步提高,所謂素質也自然會水漲船高,反之亦然。

  據此,任建民通過中美兩國過馬路的對比,進一步得出“素質高低決定是否適合實行某種制度的説法站不住腳”,實際上也和很多批評任建民觀點的人,在認識問題上“保持一致”。近年來,公眾表達對法治的訴求,總會有些人站出來,以“素質論”來予以否定,而任建民的論述,恰恰有力地反駁了這種觀點。

  在過馬路上甚至還不如中國人的美國人,在參與公共事務中為什麼能夠表現出高素質呢?按照一些所謂專家的觀點,“素質這麼低,怎麼可能呢?”所謂“素質論”,已經成為一些拒絕社會進步的擋箭牌。但事實上,同樣的人,在不同的領域表現出不同的素質,只能説明兩個領域的制度安排有高下之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反倒是多一些像任建民這樣看似“五十步笑百步”的對比,比長篇大論更能説明問題。

  遺憾的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篇文章的深意。這説明,很多人在面對需要思考才能做出價值判斷時,不是仔細研究、認真思考,而是先入為主地得出結論,這不僅可能“誤傷”原本與你觀點一致的人,而且也會讓公共事務的很多討論,陷入“站隊主義”、“立場主義”的泥潭。由此可見,重建公共生活中的理性,我們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