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住城中村,這其實早就是尋常事。筆者的家,正好離一個小型城中村一步之遙,而這個城中村,正好又與某高校相鄰。據我所見,大學生成了這個城中村的經濟支柱,保守估計,在這個村裏租住的大學生人數應該數以千計。這大約也是各大學周邊城中村的普遍現象。
可見,大學生住城中村不是新聞,真正的新聞是大學生有組織地進駐城中村,這事發生在深圳大學,目前深大共有約4000名學生住在校外,主要原因是學校發展過快,校內學生宿舍不夠住,所以深大與鄰近城中村合作,建樓或將樓改造成學生公寓,城中村將建築整體出租,學校代收租金,微利運作。深大雖然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了學生的住宿,但也滋生了不少新問題,如過於擁擠、不夠安全、不夠安靜、上課和去圖書館不方便等。學生對此很有怨言,而校方也頗有苦衷,學校每年拿出上千萬元專門用於補貼校外學生的住宿費。(昨日《羊城晚報》)
這看起來有些奇怪,這邊廂許多大學生不願意住學校,自己花錢住城中村,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風氣;那邊廂學校組織學生住城中村,學生卻住得滿腹怨氣。問題的關鍵在於,花錢租住城中村的學生,是一種自由選擇,在做出選擇之前,自然對城中村的各種利弊了然于胸,經過權衡才入住。而深圳大學的這些同學,想必入校之前對大學生宿捨已經有了“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期待,而城中村的宿舍顯然不是“應該這個樣子的”。各種不滿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那麼大學生究竟應該住在哪呢?大多數人在心理上都習慣大學生住在校園中,這其實是傳統辦學模式所産生的思維。一些高校在計劃經濟時期,獲得了足夠多的供學生住宿的資源。而學生住在校內,滿足了校方管理的需要,更是家長期待的。但像深圳大學這樣的學校,資源嚴重短缺,該如何為繼呢?表面看起來,向政府申請資源,比如説要錢要地,將學生搬回校內,或建公寓單獨居住,是萬全之策。但這並不是一個好思路。歷史上的高校,辦成了大而全的小社會,現在積重難返,改革起來困難重重,成為諸多高校沉重的負擔。這種思路已被證明不符合辦學規律。
從為數眾多的大學生自願外出租房居住的現實來看,大學生居住城中村,並不是件大不了的事。從法律上來講,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能夠進行自我管理,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住在校外,固然“出事”的幾率會大一些,但又何嘗不是對學生的一種鍛鍊呢?
其實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最好的選擇是自由選擇,但前提條件是資訊公開。對深圳大學而言,應該將住宿條件通過各種途徑做最充分的資訊公開,讓考生在填報志願之前,就將住宿條件作為是否報考該校的一個因素來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報考並最終就讀于深大的學生,想必就不會對現有的住宿條件有太多的抱怨,因為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這還不應該是最終的結果。我想理想的局面是更為充分的自由選擇和更深入的社會化,也就是説,大學生的住宿最終要由他們自己通過市場來解決。大學的後勤社會化程度越高,就越有精力幹自己應該幹的事情,這是世界各國大學共同的經驗。當然,這樣做會産生一系列新的問題,比如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不過正確的大方向下,屆時這些問題也是能夠通過多種渠道解決的。(周雲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