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者越多,真相越模糊?

時間:2012-09-05 14: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網評濤濤,微博洶湧,輿論喧囂,中國輿論場的權力格局正在發生一場看得見的革命。這個輿論場的興起,帶來的是民意的張揚和表達的自由,也帶來了輿情的混亂。有些事情,本來是有真相的,可調查者多了,反而沒有真相了;有些事情,本來很清晰,可經微博這麼一攪和,是非曲直變得非常模糊。

  遠的如錢雲會事件,真相是什麼?不知道,沒有一個贏得輿論認同的真相。近的如一系列打人事件,仿佛變成了羅生門,微博裏爭得口水橫飛。每一方都以真理和真理掌握者自居,每一方都説服不了對方。於是,在爭辯中真相越來越模糊,真理越來越遠,剩下的只有互相強化的敵意和不斷加深的隔膜。

  不是説調查者越多,資訊的交叉重疊中,就越接近真相,真相也就越清晰嗎?怎麼反而沒有了真相?不是説真理越辯越明嗎?為什麼喋喋不休的爭論,帶來的不是清晰的是非,反而讓原本簡單的道理變得複雜和模糊?——常識被擊碎,源於缺乏共識。

  真相就在那裏,等著人們去發掘,在紮實的調查中,以一點一滴的第一手證據逐步還原真相。如果每個調查者都能夠這樣做,事實雖然無法重現,但真相總會浮出水面。可是,這樣的調查原則和還原規則,並沒有得到共同的遵守,浮躁的微博空間中,流行著種種陋習。

  有的調查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只是選擇性地擷取能證明自己偏見的資訊和所謂“證據”,調查的過程,不過是強化自身偏見的過程。如果每個調查者都這樣去調查,這家媒體以“替弱者維權”的立場去調查,尋找有利於弱者的證據;那家媒體以“推翻網路的判斷,還政府清白”的立場去調查,尋找有利於政府的證據,其結果無非是強化各自既有立場,而不會找到資訊上的交集。

  有的雖然去現場了,卻沒有紮實還原事實的準備和打算,而是靠想像,依賴既有的碎片化資訊,去還原一個符合自己期待的真相。每個人看到的事實碎片可能是不一樣的,他看到的是身上的青紫,好像被打過;另一個人聽到的卻是另外一幅景象,這樣,由碎片拼湊出的,必然就是不同的事實。其結果,就是真相離我們遠去。

  更多的是沒有去現場,而是根據刻板的成見去想像,或者根據邏輯去抽象地推演。別人拿出的證據,只要不合我的想像,就不接受;別人拿出的事實,只要不符合我的推演結果,就斥之為謠言。不尊重常識,自然就沒有了共識,而沒有共識——對證據原則的尊重,對證據支撐的事實的尊重,對第一手資料的信賴和信任——就沒有了真相。每個人都自以為是、偏執地堅信,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相,而對“另外一種可能”保持傲慢的拒絕,咄咄逼人地只想讓別人接受自己提供的“真相”,而不想接受更有説服力的證據。

  在這種浮躁的語境下,調查者越多,輿情便越混亂不堪。每個人的出現,只是將本來就很渾的水越攪越渾,最後變成了一個大染缸,乾脆誰也不信了。於是,真相也就成了羅生門。

  同樣,真理不是越辯越明,而是越辯越亂。辯論缺乏基本的規則,每個人都希望真理站在自己一邊,每個人都只想將自己所掌握的“真理”(其實是謬誤)灌輸到別人的腦子裏,卻沒有保持一種可能被對方説服的開放心態;每個人都在黨同伐異,觀點一樣的就是朋友,觀點不同就是敵人,“五毛”與“公知”的帽子齊飛;每個人都固執己見,而沒有“通過辯論尋求共識接近真理”的自由精神。都在儘量歪曲對方,而不是儘量理解對方,那麼,辯論必然成為吵架鬥毆,發展成各拉幫派、各立山頭的網路群架。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公信和權威的缺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按理説,政府掌握著調查資源,也有公信力,當真相陷入各説各話的羅生門時,相關部門應該通過翔實的調查,提供一個可信的結果。可現實中,一方面是政府的嚴重缺位,網上的小道消息鋪天蓋地,壟斷著資訊的政府卻保持著沉默,任由各種不靠譜的消息混淆人們的視線。另一方面是政府未能提供讓公眾信服的調查結果,或者是為了平息輿論而倉促作出一個結論,或者為了回避問題而欲蓋彌彰,甚至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網路的不靠譜,加上一個不靠譜的政府部門,真相便成了奢侈品。

  對真理最大的威脅,其實不是謬誤,而是對自由辯論的扼殺。這個扼殺者,有人心的封閉、網路的浮躁,更有一雙看得見的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